肠道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引发的常见寄生虫病经口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卫生条件差地区高发儿童感染率相对较高幼虫移行可致肺部症状、过敏反应成虫可致消化道症状及多种并发症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诊断驱虫治疗及针对并发症治疗可治病个人卫生和饮食注意可预防儿童是高发人群需注意卫生和谨慎用药成人感染表现与儿童类似但要注意自身生活方式特殊病史人群感染易现严重并发症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肠道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感染途径
主要是经口感染。人误食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蛔虫卵在小肠内孵化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经肺泡、支气管、气管,再被吞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特点
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的地区高发,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等因素,感染率相对较高。
肠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
肺部症状: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引起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痰中带血,胸部X线检查可能发现肺部浸润性病变,称为蛔虫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一般持续数天至1周左右。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表现,这是因为蛔虫幼虫的代谢产物等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
成虫引起的症状
消化道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腹痛,疼痛多为脐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反复发作。还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
并发症相关症状:当蛔虫数量较多时,可引起肠梗阻,此时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蛔虫还可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表现为突发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有恶心、呕吐,可吐出蛔虫;蛔虫也可钻入阑尾,引起蛔虫性阑尾炎,出现右下腹疼痛等类似阑尾炎的表现。
肠道蛔虫病的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查找蛔虫卵是确诊肠道蛔虫病的重要依据。如果在粪便中发现蛔虫卵,即可确诊。但需要多次检查,因为有时可能出现漏检情况。
粪便饱和盐水浮聚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蛔虫卵的检出率,尤其适用于蛔虫卵较少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在怀疑有胆道蛔虫或肠梗阻等并发症时,腹部超声可帮助发现胆道内的蛔虫或肠管内的蛔虫团等情况。例如在胆道蛔虫病时,超声可显示胆道内有蛔虫的强回声条索影。
肠道蛔虫病的治疗
驱虫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等。阿苯达唑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可抑制蛔虫摄取葡萄糖,使虫体糖原耗竭,同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的产生,使蛔虫无法生存和繁殖。
并发症治疗:如果出现胆道蛔虫病,需要进行解痉止痛、利胆驱虫等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肠梗阻患者,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则多需手术治疗。
肠道蛔虫病的预防
个人卫生方面
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防止手上沾染蛔虫卵后经口摄入。
教育儿童不随地大小便,保持环境卫生,减少蛔虫卵对环境的污染。
饮食方面
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不喝生水,防止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
不同人群肠道蛔虫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容易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是肠道蛔虫病的高发人群。在预防上要特别注意督促儿童洗手等卫生行为。在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并且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驱虫药物时要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成人
成人如果感染肠道蛔虫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儿童有相似之处,但在诊断和治疗上基本与儿童类似。但成人需要注意自身生活方式对感染的影响,比如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胆道疾病、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肠道蛔虫病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人群,发生胆道蛔虫病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制定更谨慎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