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疾病发展中或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显著升高伴进行性靶器官功能不全的严重急症分急症和亚急症,诱因有生活方式、药物、疾病等,诊断靠血压测量和靶器官评估,治疗原则为急症用静脉降压药尽快降压、亚急症用口服药数小时至一两天内降压,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高血压危象是一种严重的高血压相关急症,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或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分类及表现
高血压急症:血压严重升高(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并伴有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等。患者可出现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靶器官受累还会有相应表现,如高血压脑病可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甚至昏迷;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会有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高血压亚急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有进行性靶器官损害,患者可有血压明显升高引起的症状,如头痛、胸闷等,但无急性靶器官损伤的表现。
常见诱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盐饮食、大量吸烟、过量饮酒、剧烈运动、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等)等都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剧烈运动时身体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也可使血压急剧上升。
药物因素:突然停用降压药物,尤其是像可乐定、硝苯地平等降压药,可引起血压反跳性升高,导致高血压危象。
疾病因素: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等也可能引发高血压危象,嗜铬细胞瘤患者体内会间断或持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从而导致血压突然急剧升高。
诊断方法
血压测量:需要多次测量血压,准确获取血压数值,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靶器官评估: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或MRI评估脑部情况、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脏情况、胸部X线或CT评估肺部情况等,来判断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以区分是高血压急症还是亚急症。
治疗原则(一般原则)
高血压急症:需尽快降低血压,首选静脉降压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靶器官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降压速度和目标血压。例如硝普钠可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前后负荷,起效快,但需密切监测血压调整剂量;硝酸甘油主要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与大动脉,对高血压急症伴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较为适用。
高血压亚急症:可在数小时至24-48小时内降低血压,一般通过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逐步将血压控制到合适水平,同时要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高血压危象时,由于其生理机能衰退,靶器官储备功能降低,在降压治疗过程中需更缓慢、温和地降低血压,避免血压骤降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如脑灌注不足可引起脑缺血事件等。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尿量等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血压变化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患者不同。
儿童患者: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高血压危象,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儿童高血压危象的诱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降压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降压速度也需严格控制,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精确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靶器官功能的评估。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期出现高血压危象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要特别谨慎处理。降压治疗的目标是保证子宫-胎盘的灌注,同时避免降压过度影响胎儿供血。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血压、胎儿宫内情况等,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