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指胚胎期心室间隔部分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致左向右分流按缺损部位分膜周部、漏斗部、肌部按大小分小型、中型、大型不同年龄表现异与孕期不良因素有关可通过心脏听诊、超声心动图等诊断小型部分可自愈中型大型多需手术治疗。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在胚胎发育时期,心室间隔部分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
一、解剖结构基础与分流原理
正常心脏的心室间隔将左心室和右心室分隔开来,保证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分别在各自的循环路径中流动。而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左心室内的动脉血就会通过缺损处流向右心室,导致右心室的血流量增加,进而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体循环血流量减少。
二、分类情况
1.按缺损部位分类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位于室间隔膜部附近,约占室间隔缺损的70%-80%。
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又可分为干下型和嵴内型。干下型位于肺动脉瓣下,嵴内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室上嵴之内。
肌部室间隔缺损:较少见,可位于室间隔肌部的任何部位,包括心尖部等。
2.按缺损大小分类
小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小于5mm,这种情况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部分患儿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闭合。
中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在5-10mm之间,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可能会引起患儿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大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大于10mm,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等。
三、临床表现与影响因素
1.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差异
新生儿和婴儿期: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中型及大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因为吃奶时需要花费更多力气,且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频率可能会超过60次,同时体重增长缓慢。这是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多,心脏负担加重,影响了机体的营养摄入和代谢。
幼儿及儿童期:小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促,休息后可缓解。中型和大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除了活动耐力差外,还可能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这是因为肺循环淤血,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2.与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一般来说,室间隔缺损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的特异性关系。在生活方式方面,母亲在孕期的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胎儿发生室间隔缺损的风险,如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等)、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致畸药物等。如果母亲在孕期有这些不良因素暴露,胎儿患室间隔缺损的概率会相对增加。
3.对病史的影响:有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在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缺损未闭合,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如右心室肥厚等。而且在患病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四、诊断方法
1.心脏听诊:医生可以通过心脏听诊发现心脏杂音,室间隔缺损的典型杂音是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四周广泛传导。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这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方法,可以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右心室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室间隔上的缺损处以及血液分流的情况。
心导管检查:一般在复杂病例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肺血管阻力等情况时使用,通过心导管可以测量左右心室的压力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室间隔缺损以及分流的情况。
五、治疗相关情况
1.小型室间隔缺损的处理:部分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5岁之前自行闭合,对于这类患儿,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缺损的闭合情况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2.中型和大型室间隔缺损的处理: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如缺损大小、症状严重程度等。一般来说,如果患儿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期的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由于其心肺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