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是齿状线以上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病因包括解剖、遗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等,通过肛门直肠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等方法,特殊人群孕妇、老年人治疗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内痔的定义
内痔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痔疮,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痔疮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二、内痔的病因
(一)解剖因素
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二)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内痔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内痔的易感性,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会使直肠黏膜局部充血,从而增加内痔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的人群,相比饮食清淡人群,内痔发生率可能更高。
2.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屏气,可导致腹压增高,阻碍静脉的血液回流,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内痔。而长期腹泻,频繁的排便刺激也可能损伤直肠黏膜,诱发内痔。
3.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或久站,会影响盆腔的血液循环,使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增加内痔发生几率。比如,司机、教师等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站位的人群,内痔患病率相对较高。
三、内痔的临床表现
(一)便血
无痛性便血是内痔的常见早期症状。便血特点为排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出血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在便纸上有血迹,重者可出现大量出血。长期便血可能会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二)痔核脱出
随着病情进展,内痔痔核可脱出肛门外。初期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后期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期脱出在肛门外。痔核脱出后若不能及时回纳,可导致嵌顿,引起剧烈疼痛。
(三)疼痛
一般情况下内痔无疼痛,但若内痔发生嵌顿、感染、血栓形成时,则会出现疼痛。嵌顿性内痔可引起肛门剧烈疼痛,患者坐立不安;内痔感染时,局部会有坠胀疼痛等感觉。
(四)瘙痒
内痔脱出时,可刺激肛门周围的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流出肛门外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不适,长期瘙痒可能会导致肛周皮肤湿疹样改变。
四、内痔的诊断
(一)肛门直肠检查
1.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有无痔核脱出、肛周皮肤有无异常等情况。
2.直肠指诊:虽然内痔一般不易通过直肠指诊直接触及,但直肠指诊可以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肿瘤等。
3.肛门镜检查:肛门镜检查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通过肛门镜可以直接观察到齿状线以上直肠黏膜上有无痔核,痔核的大小、数量、部位等情况,还可了解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
五、内痔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建议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如芹菜、苹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排便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一般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宜。
3.坐浴:可每日进行温水坐浴,每次15-20分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内痔的症状。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一些局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内痔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坐浴等。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若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手术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内痔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保守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若需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