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否需拔除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可不拔的情况有位置正常且有对颌牙及无临床症状的智齿,需拔除的情况包括阻生、没有对颌牙、引起邻牙病变的智齿,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儿童青少年拔牙后需注意口腔卫生,妊娠期女性拔牙需谨慎,老年人拔牙要评估全身情况且注意术后护理。
一、可以不拔的情况
1.位置正常且有对颌牙的智齿
若智齿萌出位置正常,与对颌牙能够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这种情况下智齿可以保留。例如,部分人群的智齿萌出方向正确,与上颌智齿可以形成良好的咬合,能够正常行使咀嚼功能,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拔除。从口腔解剖学角度来看,正常萌出的智齿参与了正常的咀嚼过程,对维持口腔的咀嚼功能有一定作用。
2.无临床症状的智齿
有些智齿完全埋伏在颌骨内,没有露出牙龈,也没有引起任何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对于这种情况,由于它没有对周围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暂时可以不拔除,但需要定期观察,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囊肿形成等情况。例如,通过口腔X光片检查发现智齿完全埋伏,且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暂时观察。
二、需要拔除的情况
1.智齿阻生
阻生智齿是最常见需要拔除的情况之一。比如近中阻生的智齿,它向近中倾斜生长,会挤压前面的第二磨牙,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面发生龋坏,因为阻生智齿与第二磨牙之间容易积存食物残渣,难以清洁,长期下去会引发第二磨牙的龋病甚至牙髓炎等问题。还有水平阻生的智齿,它完全埋伏在颌骨内或者部分露出牙龈,会对周围的牙槽骨、牙龈等组织造成压力,引起牙龈反复发炎肿痛,也就是智齿冠周炎。这种反复发炎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长期的炎症刺激还可能增加颌骨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2.没有对颌牙的智齿
如果智齿的对颌牙已经缺失或者没有萌出,那么这颗智齿会过度生长。因为没有对颌牙的咬合刺激,智齿会不断伸长,可能会影响咬合关系,导致咬合紊乱,进而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例如,上颌的智齿没有对应的下颌智齿,它会不断伸长,与下颌的牙龈等组织过度接触,影响正常的咀嚼运动,长期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出现疼痛、弹响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表现。
3.引起邻牙病变的智齿
除了前面提到的影响第二磨牙外,有些智齿还可能影响相邻的其他牙齿。比如智齿的生长导致前面牙齿的牙槽骨吸收,使牙齿松动等情况。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邻牙进一步受损,需要拔除智齿。通过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智齿与邻牙之间的关系,当确定智齿已经对邻牙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需要考虑拔除。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和青少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智齿一般在18岁左右开始萌出。如果是青少年时期发现智齿需要拔除的情况,由于青少年的颌骨还在发育阶段,拔牙后颌骨的恢复相对较快。但在拔牙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和X光片拍摄,以确定智齿的具体情况。例如,青少年患者如果存在阻生智齿且已经引起反复冠周炎,需要及时拔除,以免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和周围牙齿的健康。同时,青少年在拔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避免感染,因为青少年的口腔卫生意识相对可能较弱,需要家长督促其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如果存在智齿问题需要拔除时需要谨慎。在怀孕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建议拔牙,因为这两个时期拔牙可能会引起宫缩,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在怀孕中期可以考虑拔牙,但需要在口腔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进行。如果妊娠期女性的智齿出现冠周炎等情况,首先可以通过局部的冲洗等保守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尽量避免在妊娠期进行拔牙操作,因为拔牙过程中的疼痛、紧张等因素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相对复杂,可能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考虑智齿拔除时,需要先对全身情况进行评估。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低于180mmHg,舒张压低于100mmHg)才能进行拔牙操作;糖尿病患者需要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水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8.8mmol/L以下),并且要预防拔牙后感染等情况。老年人的伤口愈合相对较慢,拔牙后需要更加注意口腔护理和抗感染治疗,以促进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