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细菌等多种因素致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饮食、宿主、时间因素,临床表现分浅龋、中龋、深龋,预防需注重口腔卫生、控制饮食、定期检查,治疗有充填、嵌体、根管治疗等方式,不同人群患龋风险及表现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和特殊病史人群易患龋。
病因
细菌因素:主要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齿,使牙齿硬组织脱矿。例如,当口腔内残留的蔗糖等糖类被变形链球菌分解代谢时,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pH值下降,破坏牙齿的矿物质结构。
饮食因素:过多摄入含糖食物和饮料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经常吃糖果、巧克力、蛋糕等甜食,以及饮用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其中的糖类容易被口腔细菌利用产酸。此外,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也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抗龋能力。比如儿童如果挑食,导致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牙齿的钙化,使牙齿更容易患龋。
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等自身状况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容易导致食物残渣滞留,清洁难度增加,从而增加患龋风险;唾液的量和质量也很重要,唾液具有缓冲、清洁、抗微生物等作用,唾液分泌量少或唾液成分异常,如唾液中含有的抗菌物质减少等,都不利于牙齿的保护。
时间因素:龋齿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细菌附着、产酸到牙齿硬组织破坏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的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就更容易引发龋齿。
临床表现
浅龋:一般发生在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窝沟浅龋时,窝沟颜色变黑,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光滑面浅龋早期可能只是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会出现颜色改变,如棕色或黑色,牙齿硬组织开始脱矿变软。此时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一般在口腔检查时被发现。
中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检查时可见龋洞形成,洞内有软化的牙本质,颜色多为棕色或深褐色。
深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患者对温度刺激和化学刺激更为敏感,食物嵌入龋洞内会引起疼痛,去除刺激后疼痛可缓解。龋洞较深,有明显的腐质,洞底接近牙髓。
预防与治疗
预防
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的关键。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及时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儿童由于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家长要帮助其刷牙,年龄稍大后逐渐培养其独立刷牙的习惯。
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控制进食次数。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促进牙齿的健康发育。例如,儿童应减少睡前吃甜食的习惯,晚上喝完奶后要及时漱口。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等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儿童,更要加强定期检查,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治疗
充填治疗:这是治疗龋齿最常用的方法。医生会去除龋坏的组织,然后用充填材料填充龋洞,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常用的充填材料有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具有美观、耐磨等优点。例如,对于中龋和深龋,通过去腐、消毒、充填等步骤完成治疗。
嵌体修复:当龋齿破坏较严重,单纯充填不易固位时,可采用嵌体修复。嵌体是根据牙齿的形状制作的一种修复体,嵌入龋洞内,能更好地恢复牙齿的解剖形态和咀嚼功能。
根管治疗:如果龋齿已经感染到牙髓,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则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包括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对根管进行清理、消毒,然后填充根管,最后修复牙齿。对于儿童患者,根管治疗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恒牙胚等造成不良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患龋齿的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牙齿正在发育,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意识较差,是龋齿的高发人群;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容易患龋;老年人由于牙龈退缩、牙齿磨损等原因,也可能出现龋齿问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口腔健康,增加患龋风险。有牙齿发育异常、唾液腺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患龋齿的概率相对更高,需要更加注重口腔保健和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