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断裂常见后遗症包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力量减弱、慢性疼痛和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是因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表现为关节屈伸达不到正常范围;肌肉萎缩是因失去肌腱牵拉致废用性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力量减弱是因肌腱影响力量传递,表现为肢体动作力量不足;慢性疼痛是因肌腱修复后粘连等刺激神经末梢,表现为受伤部位持续或间断疼痛;关节僵硬与关节活动受限类似,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并固定。不同年龄人群在各后遗症的发生及恢复上有不同特点,如儿童恢复相对快但方法不当也会受限,老年人恢复相对难等。
一、关节活动受限
原因及机制:肌腱断裂后,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修复或康复训练不充分,肌腱与周围组织易发生粘连。例如手部屈肌腱断裂后,粘连会限制肌腱的滑动,从而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康复训练开始过晚或方法不当,也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关节周围组织对粘连的耐受和恢复能力有其自身特点,若早期没有进行有效的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很容易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进一步加重。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和恢复能力减弱,肌腱断裂后关节活动受限的风险更高,且恢复相对困难。
表现:关节屈伸不能达到正常范围,如手指屈肌腱断裂修复后,手指可能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到正常角度,影响日常的抓握、持物等功能。
二、肌肉萎缩
原因及机制:肌腱断裂后,相应支配的肌肉由于失去肌腱的牵拉作用,会逐渐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的程度与肌腱断裂的时间、修复后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也会影响肌肉功能恢复;老年人肌肉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化,肌腱断裂后肌肉萎缩更容易发生且恢复较慢,因为老年人的营养吸收、血液循环等功能相对较弱,不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例如小腿肌腱断裂后,小腿肌肉会因长时间不用而逐渐变细。
表现: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如手部伸肌腱断裂后,手部相应肌肉会变瘦,握力下降等。
三、力量减弱
原因及机制:肌腱是传递肌肉力量的重要结构,肌腱断裂后,即使经过修复,由于肌腱的强度和弹性可能不如正常情况,或者存在粘连等情况影响肌腱的正常滑动,都会导致肌肉收缩时力量不能有效地传递到骨骼,从而引起力量减弱。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的人群,力量减弱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对肌肉力量有较高要求,肌腱断裂后力量减弱会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表现。在儿童中,力量减弱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技能发展,比如影响跑步、跳跃等能力;老年人力量减弱则会增加日常生活中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因为其平衡和支撑能力会因力量减弱而下降。
表现:肢体进行相应动作时力量不足,如腿部肌腱断裂修复后,行走时可能感觉无力,上下楼梯困难等。
四、慢性疼痛
原因及机制:肌腱断裂修复后,可能存在肌腱粘连、肌腱愈合不良、局部瘢痕形成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慢性疼痛。在不同性别中,一般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表述能力相对较弱,慢性疼痛可能表现为对受伤肢体的不愿使用等;老年人可能本身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感知情况与年轻人不同,慢性疼痛可能会更长期地困扰老年人,影响其生活质量。例如跟腱断裂修复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跟部的慢性疼痛,尤其是在行走、站立过久时。
表现:受伤部位或周围持续或间断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活动时可能加重。
五、关节僵硬
原因及机制:与关节活动受限类似,也是由于肌腱断裂后粘连等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进而发展为关节僵硬。在儿童中,关节僵硬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肢体功能的完善;老年人由于关节本身的退变等因素,肌腱断裂后关节僵硬更容易发生且恢复更难,因为老年人关节的灵活性和周围组织的弹性都不如年轻人,肌腱断裂后关节僵硬会进一步限制其活动,加重生活不便。例如肘关节肌腱断裂后,若发生关节僵硬,会严重影响手臂的屈伸等活动。
表现: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逐渐固定在某一姿势,难以自主活动恢复正常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