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人感染新冠后要及时监测生命体征与症状,出现异常尽快就医,医生会据情况检查并治疗,居家要注意休息活动、饮食调整、心理调节,老年、女性及有其他基础病史的心脏病人有各自注意事项,需加强监测、调整护理及治疗方案等。
一、及时监测健康状况
生命体征监测:心脏病人感染新冠后需密切监测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般来说,静息状态下心率若超过100次/分钟,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3%,需引起重视。体温方面,若超过38.5℃且持续不退,可能提示病情有加重趋势。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率和血氧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心脏本身就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新冠病毒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症状观察:留意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感觉气不够用。胸痛可能是压榨性、闷痛等不同性质,若胸痛持续不缓解,要警惕心肌缺血等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头晕可能与血氧低、血压异常或心脏供血不足有关,乏力则可能是身体整体应激反应以及心脏功能受影响后的综合表现。
二、就医评估与治疗
及时就医:当出现上述生命体征异常或明显症状加重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胸部CT、血常规等。心电图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胸部CT能了解肺部感染的程度,血常规则可辅助判断是否有炎症反应等。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早期的准确评估非常重要,因为新冠病毒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并发症,及时就医能争取更好的治疗时机。
治疗原则:如果合并肺部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但要注意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同时,针对心脏方面的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可能需要进行改善心功能的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三、居家护理要点
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活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在病情有所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以不引起不适症状为度。例如,从床边少量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短时间的室内行走等。因为过度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心脏病人的恢复。
饮食调整:饮食要遵循低盐、低脂、易消化的原则。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充足供应。控制盐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少于5克,因为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低脂饮食则要减少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的摄入,多选择植物油。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因为患病期间身体整体代谢和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心脏病人本身可能就存在心理压力,感染新冠后这种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家属要多给予关心和陪伴,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不良情绪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功能,所以心理调节对于心脏病人感染新冠后的康复非常重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心脏病人:老年心脏病人感染新冠后更要加强监测,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更快。要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精神反应等,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协助老人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同时,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易于消化和营养均衡,根据老人的具体心脏和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
女性心脏病人:女性心脏病人在感染新冠后,除了遵循一般的护理原则外,要注意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感染期间出现月经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在心理调节方面,女性可能面临更多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家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其他基础病史的心脏病人:如果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等,对于感染新冠的心脏病人来说,可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各项指标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