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胃肠炎是机体对某些食物蛋白异常免疫反应致胃肠道炎症的疾病,婴儿期有呕吐腹泻便血等表现儿童期有腹痛腹胀等表现,诊断靠详细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食物激发试验,治疗关键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对症支持治疗,婴儿是高发人群需严格避过敏原,儿童要关注心理及学校饮食安全,诊断需综合多因素治疗以避过敏原和对症支持为主并个性化管理照顾。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胃肠炎是机体对某些食物蛋白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将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质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启动免疫应答,导致胃肠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例如,某些儿童可能对牛奶中的酪蛋白、小麦中的麦麸蛋白等产生过敏反应,引发胃肠道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婴儿期表现:对于婴儿来说,可能出现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呕吐可为频繁的非喷射性呕吐,腹泻多为稀水样便或黏液便,便血可表现为粪便中带血或黑便。同时,婴儿可能伴有哭闹不安、烦躁等表现,由于胃肠道不适,婴儿的喂养可能受到明显影响,体重增长可能受到阻碍。
2.儿童期表现:儿童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可为脐周疼痛等。腹泻的频率和性状因人而异,部分儿童可能出现慢性腹泻,长期的胃肠道不适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落后于同龄人,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湿疹等其他过敏相关表现。
三、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儿的饮食情况,包括近期摄入的食物种类、进食时间与症状出现时间的关系等。例如,若患儿在食用某种新的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加重,需高度怀疑对该食物过敏。同时,询问家族过敏史,若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患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患儿患过敏性胃肠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过敏反应的重要细胞成分,其升高提示机体可能存在过敏相关的炎症反应。
食物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针对特定食物抗原的特异性IgE水平,若结果呈阳性,提示患儿对该食物过敏。例如,检测牛奶特异性IgE、小麦特异性IgE等,若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有助于辅助诊断过敏性胃肠炎与相应食物的关联。
3.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过敏性胃肠炎的金标准,但需在严格的医疗监护下进行。分为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等,将可疑过敏的食物逐步引入患儿饮食中,观察是否出现胃肠道过敏相关症状,如再次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则支持过敏性胃肠炎的诊断。
四、治疗与管理
1.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治疗过敏性胃肠炎的关键措施。对于明确过敏的食物,如牛奶过敏的婴儿应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小麦过敏的儿童应避免食用含小麦的食物,如面包、面条等。家长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确保患儿接触不到过敏原食物。
2.对症支持治疗:
止吐止泻治疗:若患儿呕吐、腹泻严重,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的方式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营养支持:由于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可能不足,需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对于婴儿,选择合适的替代奶粉满足营养需求;对于儿童,提供富含营养且不过敏的食物,如去除过敏原的谷类、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可使用营养补充剂,如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等,以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婴儿:婴儿是过敏性胃肠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过敏原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喂养方面,必须严格遵循避免过敏原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替代奶粉时要确保营养均衡且符合婴儿的消化特点。同时,密切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高增长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敏性胃肠炎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饮食限制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学校等场所,要与老师沟通,确保儿童的饮食安全,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食物,保障儿童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总之,过敏性胃肠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治疗主要以避免过敏原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