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常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后天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等,有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累及心瓣膜致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病因不同表现各异)、肺源性心脏病(由支气管-肺组织等病变致肺高压及右心改变,分急性和慢性)、心包炎(心包脏壁层炎症,因感染等引起,分急性和慢性缩窄性)。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定义与成因: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其成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体妊娠早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
2.常见类型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原始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通道。儿童时期多无症状,成年后可能出现心悸、气促等表现。
室间隔缺损:指室间隔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无症状,大型缺损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合而持续开放,主动脉血液分流至肺动脉。患儿可出现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等,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定义与成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年龄越大、男性、有家族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常见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表现。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患者可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发热、心律失常、休克等表现,严重威胁生命。
2.风湿性心脏病
定义与成因: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的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
常见类型
风湿性心瓣膜病:主要累及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导致心悸、心绞痛、头晕等表现。
3.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人居多。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心律失常等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表现,运动或情绪激动可能诱发症状加重。
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征,多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较少见,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等,患者可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
4.肺源性心脏病
定义与成因: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粉尘等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常见类型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肺动脉栓塞引起,起病急骤,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慢性呼吸道疾病发展而来,病情进展缓慢,患者有慢性咳嗽、咳痰、气促等基础表现,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等。
5.心包炎
定义与成因: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如病毒、细菌、结核杆菌等感染)、自身免疫、肿瘤等因素引起。各种年龄均可发病,感染性心包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
常见类型
急性心包炎:起病可急可缓,患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表现,胸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多由急性心包炎发展而来,表现为呼吸困难、腹胀、下肢水肿等,是由于心包增厚、粘连,限制心脏舒张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