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后早期首要促进骨折部位初步稳定和消肿,抬高患肢等;中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不同人群有不同训练方式及注意事项;后期进行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和逐步恢复负重行走,不同人群恢复情况不同;康复中要注意饮食保证营养、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调整方案、避免再次受伤,不同人群有相应防护措施。
一、脚踝骨折后的早期康复
脚踝骨折后早期(通常是受伤后1-2周内),首要任务是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和消肿。在受伤后的前几天,应尽量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肿胀,例如躺在床上时在脚下垫几个枕头。同时,要密切观察脚踝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等情况,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紫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此阶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护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严格遵循制动要求;老年人则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收缩腿部肌肉,以保持肌肉力量。
二、中期康复训练(受伤2-6周左右)
1.关节活动度训练
当骨折处有一定稳定性后,开始进行脚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可以坐在床边,将脚自然下垂,然后缓慢地勾起脚尖,尽量让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10秒,再缓慢下压脚尖,尽量让脚跟向地面靠近,同样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可能需要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训练;而对于运动员等活动量较大的人群,则需要更规律且逐渐增加强度的训练。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确保训练过程中身体状况稳定,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康复。
2.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力量训练,可采用坐姿小腿抗阻训练,坐在椅子上,脚前放一个重物,如沙袋,然后用力勾起脚尖,对抗沙袋的重量,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的人群力量训练的重量选择不同,儿童应选择较轻的阻力,老年人则根据自身肌肉力量情况选择合适的阻力,以能完成动作且不引起疼痛为宜。
三、后期康复(受伤6周以后)
1.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
开始进行平衡和本体感觉的恢复训练,可在平衡垫上进行训练,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在平衡垫上,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2-3次。平衡垫训练有助于恢复脚踝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经常需要行走在不平整路面的人,这种训练更为重要。对于有神经系统病史的人群,进行平衡训练时需要更加谨慎,可能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因平衡失调导致再次受伤。
2.逐步恢复负重行走
在骨折愈合进一步良好的情况下,开始逐步增加脚踝的负重。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拐杖辅助下的部分体重支撑,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不同年龄的人群恢复负重的时间和速度不同,儿童骨折愈合快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年人则需要更缓慢地增加负重,密切关注脚踝的反应。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恢复负重后要注意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活动,而从事轻体力工作的人则可以根据康复情况逐步恢复工作相关的行走活动。
四、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
无论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如何,康复期间都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和肌肉修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身体的整体恢复。对于有特殊饮食要求的人群,如素食者,要注意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的合理摄取,可以选择豆类、坚果等植物性蛋白质来源。
2.定期复查
要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医生会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不同年龄的人群复查频率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以监测骨折愈合和生长情况;老年人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也需要定期复查。
3.避免再次受伤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脚踝,避免再次受到外伤。不同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运动员在康复后期恢复训练时要做好热身和防护装备的佩戴;老年人在行走时要选择平整的路面,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