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病因有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因急慢性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抗感染和手术等治疗原则。
胆囊炎是指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
一、分类
1.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约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结石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随后细菌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较少见,多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长期肠外营养等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胆囊缺血、胆汁淤积及细菌感染有关。
2.慢性胆囊炎
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发作史。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胆囊萎缩或增厚,胆囊收缩功能减退。
二、病因
1.胆囊管梗阻
结石是引起胆囊管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可压迫胆囊壁,导致黏膜损伤,胆汁排出不畅,进而引发炎症。此外,寄生虫(如蛔虫)、胆囊息肉等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
2.细菌感染
细菌可经血液循环、胆道逆行等途径进入胆囊。例如,肠道中的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胆囊;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
3.其他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胆囊功能减退,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患胆囊炎的风险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增加胆囊炎的发病几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胆管结石等病史,发生胆囊炎的可能性更高。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胆囊炎
症状: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常突然发作,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如为化脓性胆囊炎或合并胆管炎时,体温可升高至39℃以上。查体可发现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对于儿童急性胆囊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腹痛、发热、呕吐,腹部体征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要更加仔细地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2.慢性胆囊炎
症状: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隐痛,可伴有腹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老年人慢性胆囊炎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3mm)、胆囊内结石等征象。急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周围渗出等表现;慢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壁毛糙、胆囊萎缩等。
CT检查:对于诊断胆囊炎也有一定价值,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疾病,如胆囊癌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慢性胆囊炎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有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相应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胆囊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缓解呕吐等症状,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细菌感染。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情况,需行胆囊切除术。对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因为该病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急性胆囊炎如病情较重,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但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2.慢性胆囊炎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以减少胆囊炎的发作。
药物治疗: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改善胆汁成分,促进胆汁排出,缓解症状。对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对于老年人慢性胆囊炎,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