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患者需观察生命体征、局部情况,卧床时注意体位,做好皮肤护理、牵引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还需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心理护理,包括关注儿童安抚、老年耐心倾听、女性针对性疏导等。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骨盆骨折可能导致出血,进而引起血容量变化,影响生命体征。例如,大量出血时可能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要更频繁地观察。
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的严重变化,应给予特别关注。
2.局部情况观察
观察骨盆骨折部位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有无淤血及渗血情况。如果骨折部位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发绀,可能提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局部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都需要仔细评估。比如儿童皮肤较薄,肿胀和淤血的观察可能更直观;女性患者骨盆结构与男性不同,骨折后的局部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二、体位护理
1.卧床体位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采取平卧位。在平卧位时,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保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减轻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薄枕,避免因枕头不合适影响脊柱发育。老年患者由于骨骼强度下降,卧床时要注意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
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在搬运过程中要保持骨盆的稳定,防止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如果需要搬动,应采用平托法等正确的搬运方式。
三、皮肤护理
1.预防压疮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骨突部位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翻身的力度。可以使用减压床垫,如泡沫防护垫等,减轻骨突处的压力。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压疮预防更为重要,除了定时翻身外,还可以使用皮肤保护剂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洗身体,尤其是出汗后要及时清洁。对于会阴部等容易污染的部位,要加强护理,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清洗,并保持局部干燥。
四、牵引护理
1.骨牵引护理
如果患者进行骨牵引治疗,要注意牵引装置的固定情况,防止牵引针松动、移位。观察牵引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儿童患者骨骼尚未发育完全,牵引时要密切关注牵引重量对骨骼生长的影响,避免过度牵引导致骨骼生长异常。老年患者可能合并皮肤弹性差等问题,要注意牵引针周围皮肤的护理,防止感染。
保持牵引锤悬空、牵引绳通畅,牵引重量要根据医嘱准确设置,不得随意增减。如果牵引重量改变,可能会影响骨折的复位效果。
五、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运动,如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协助其进行适当的下肢活动,避免长时间不动。老年患者由于活动能力下降,更要加强下肢的功能锻炼。可以使用弹力袜等辅助器具,促进静脉回流。同时,要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变化等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饮水过多引起不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口渴感觉不敏感等情况,要主动提醒其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等urinary护理装置,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六、心理护理
1.不同人群的心理支持
骨盆骨折患者由于疼痛、行动受限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亲切的语言、玩具等方式安抚其情绪,让患儿感受到关爱。家长在患儿的心理护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医护人员要指导家长给予患儿足够的陪伴和心理支持。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倾听其担忧,向其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骨折对身体外观及日后生活的影响,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告知其经过规范治疗和康复后多数可以恢复较好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