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患者评估、肠道准备)、麻醉方式选择(局部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手术操作步骤(体位摆放、消毒铺巾、痔核处理,如外剥内扎术、PPH术)、术后处理(创面处理、疼痛管理、排便管理、抗感染治疗、康复观察),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期、小儿患者术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手术史、肛肠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评估和调整,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例如,有糖尿病的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以降低手术感染等风险。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肠局部情况,如痔核的大小、位置、数量等,同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基本状况。
2.肠道准备
术前1-2天进少渣饮食,如稀饭、面条等,以减少肠道内容物。
术前晚及术晨进行清洁灌肠,彻底清洁肠道,目的是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时也便于手术操作。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局部麻醉
适用于病情较轻、手术时间较短的患者。通过将局麻药注射到肛门周围的组织中,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痛觉消失。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等,操作相对简单,但患者在术中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如肛门的牵拉感等。
2.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
适用于大部分混合痔手术患者。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使下半身包括肛门部位痛觉消失,肌肉松弛,便于手术操作。但腰麻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头痛等,需要密切监测和处理。
3.硬膜外麻醉
也是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麻醉效果较为完善,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但操作相对复杂,有出现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的风险。
三、手术操作步骤
1.体位摆放
患者通常取截石位,即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分开,放在腿架上,这种体位便于手术操作,能充分暴露肛门部位。
2.消毒铺巾
用碘伏等消毒剂对肛门及周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范围要足够大,然后铺上无菌巾单,建立无菌操作环境。
3.痔核处理
外剥内扎术:这是混合痔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首先用组织钳夹住外痔部分,沿外痔边缘做一弧形切口,向外剥离外痔静脉丛至齿状线附近,然后用弯血管钳夹住内痔基底部,用7号丝线结扎内痔,再切除多余的外痔组织。通过外剥内扎将曲张的静脉团去除,同时结扎内痔的供应血管,防止出血。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对于环状混合痔有较好的疗效。先将吻合器的头部伸入直肠,夹住痔上黏膜组织,然后激发吻合器,环形切除一定宽度的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同时进行吻合,使下移的痔核上提,阻断其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疼痛相对较轻,但有发生吻合口出血、狭窄等并发症的可能。
四、术后处理
1.创面处理
术后用凡士林纱条等覆盖创面,起到压迫止血、引流分泌物的作用。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如有无渗血、感染等。
2.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镇痛泵等方法。
3.排便管理
术后早期尽量避免过早排便,防止粪便污染创面引起感染。可适当给予缓泻剂,使粪便软化,便于排出,减少排便时对创面的刺激。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排便姿势和习惯,避免用力排便。
4.抗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使用1-2天,如患者创面有感染迹象,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5.康复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观察有无出血、尿潴留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创面愈合,但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术后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对于妊娠期混合痔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对于小儿混合痔患者,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不同,手术更要轻柔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创面愈合和排便情况,加强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