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分早期1-2周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防萎缩促循环及踝泵运动防血栓,中期2-6周开展膝关节屈伸增活动度及直腿抬高强股四头肌力量,后期6周以上进行步态训练恢复行走、本体感觉训练提稳定性及力量强化训练增肌肉力量使膝更稳定不同阶段有针对不同情况患者的训练考虑及进展。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目的: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即可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是让患者伸直膝关节,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坚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腓肠肌等长收缩则是患者平卧,脚跟用力下压床面,绷紧小腿后方肌肉,同样坚持5-10秒后放松,重复相同次数和组数。
考虑因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力量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地指导其进行等长收缩训练,确保动作规范,避免因力量不足导致肌肉疲劳过度。而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次数,但也需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2.踝泵运动
目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活动踝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患者平卧或坐姿,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动作,即勾起脚尖(背屈),然后绷直脚尖(跖屈),一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有下肢静脉疾病病史或骨折后活动受限明显的患者,踝泵运动更为重要,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增加运动的频率和幅度,但要以不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重为度。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
目的: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可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或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仪)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初始角度一般从0°-30°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增加5°-10°,最终争取达到90°以上的屈曲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可能较慢,需要更温和地增加活动度,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关节损伤。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快恢复速度,但也需密切观察膝关节的反应。
方式:患者可先在仰卧位进行主动屈伸训练,双手抱住大腿下方,缓慢用力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也可在坐位下进行,将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辅助膝关节屈曲,然后用手辅助伸直膝关节。
2.直腿抬高训练
目的: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膝关节的稳定提供支持。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将腿抬高约30°,坚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直腿抬高时需要更多的肌肉力量来完成,可适当减少每次坚持的时间,但增加训练的组数。而消瘦患者则可适当延长坚持时间。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步态训练
目的: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患者在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基本恢复后,开始进行步态训练。首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练习站立平衡、迈步等动作,逐步过渡到在平地上行走。训练时要注意步态的正确性,如脚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脚掌,再到脚尖离地。对于有平衡障碍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陪同下进行步态训练,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确保行走安全。
进展:随着训练的进行,可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从短距离慢速行走开始,逐步增加到正常的行走状态。
2.本体感觉训练
目的:提高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可通过平衡板、软垫等器具进行本体感觉训练。例如在平衡板上站立,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运动员或从事对平衡要求较高职业的患者,本体感觉训练更为关键,需要加强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如增加平衡板的晃动幅度等。而一般患者则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训练,避免因本体感觉训练不当导致膝关节疼痛加剧。
3.力量强化训练
目的:进一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使膝关节更加稳定。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收缩,患者坐在椅子上,小腿套上弹力带,用力伸直膝关节对抗弹力带的阻力,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还可进行深蹲训练,但要注意深蹲的角度,一般从30°-6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避免深蹲角度过小对膝关节造成过大压力。对于年轻且恢复良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抗阻训练的阻力和深蹲的角度,但要以膝关节无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