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腔清洁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药物辅助治疗(局部药物如碘制剂、氯己定含漱液和全身药物如抗生素)、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牙龈切除术、植骨术)及维护治疗(定期复查、复治),各治疗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并需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如孕妇、经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等。
一、基础治疗
1.口腔清洁指导
对于所有牙周炎患者,均应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包括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菌斑,这有助于控制菌斑的形成,因为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需要坚持口腔清洁,例如长期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环境,更需要严格做好口腔清洁以辅助牙周炎治疗。
2.龈上洁治
利用超声洁治器等设备去除龈上的菌斑、牙石,这是治疗牙周炎的基本步骤之一,通过清除龈上牙石,可减轻牙龈的炎症,不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进行龈上洁治,一般来说,对于没有严重全身疾病的患者均可耐受龈上洁治,但对于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特殊人群,需要在病情稳定时进行,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用比较精细的器械去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龈下牙石、菌斑,并平整牙根面,使根面光滑平整,创造一个有利于牙周组织重新附着的生理环境,对于有较深牙周袋的患者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牙周炎相对较少见,但成人牙周炎患者均可能需要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女性在孕期如果患有牙周炎,病情稳定时也可考虑适当进行,但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局部药物
碘制剂:可将碘甘油等碘制剂局部应用于牙周袋内,碘具有杀菌、收敛作用,能减轻牙周袋的炎症,抑制菌斑生长,适用于各年龄段牙周炎患者,但儿童使用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误吞。例如对于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局部应用碘制剂可以辅助控制炎症。
氯己定含漱液:使用0.12%-0.2%的氯己定含漱液,每天含漱2次,每次含漱1分钟左右,能有效抑制菌斑形成,减少牙龈炎症,不同性别患者均可使用,但孕妇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更高的含漱液。
2.全身药物
抗生素:对于重症牙周炎患者,如存在急性牙周脓肿等情况,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阿莫西林,老年人如果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三、手术治疗
1.牙周翻瓣术
通过翻瓣暴露病变区,彻底清除龈下牙石、肉芽组织等,修整牙槽骨形态,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适用于牙周袋较深、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牙周翻瓣术较少见,成人患者中,若病情符合手术指征则可考虑,女性在月经期间一般不建议进行手术,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2.牙龈切除术
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组织,恢复牙龈的生理外形,使牙龈的形态更有利于口腔卫生维护,对于牙龈过度增生影响咀嚼和口腔清洁的患者适用,例如一些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牙龈增生的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龈切除术,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佩戴正畸装置导致牙龈局部炎症增生的患者也可能需要该手术。
3.植骨术
对于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的患者,可进行植骨术,植入骨移植材料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恢复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严重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进行植骨术时需要谨慎,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组织的愈合,需要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前提下考虑手术。
四、维护治疗
1.定期复查
牙周炎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菌斑控制情况、牙龈炎症情况、牙周袋深度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儿童牙周炎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也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发育情况,女性在哺乳期复查时需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等因素。
2.复治
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复治,如发现有残留的牙石、菌斑或牙周袋复发等情况,需要再次进行洁治、刮治或其他相应治疗,以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食用粘性食物导致菌斑容易附着的患者更需要密切复查并及时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