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主要护理问题有疼痛、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等,相关因素包括心肌缺血缺氧、身体机能下降、心肌损害等,表现因人群有差异,护理措施有疼痛护理中休息与体位、病情观察,活动无耐力护理中制定活动计划、活动中监测,潜在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中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病情监测,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有老年患者生活和用药护理、儿童患者心理和饮食护理、女性患者经期和妊娠护理。
一、冠心病的主要护理问题
(一)疼痛
1.相关因素: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发作,年龄较大患者痛觉感知可能与年轻人有差异,老年患者痛觉敏感性下降,可能对疼痛感知不明显;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血管病变,诱发疼痛;有冠心病病史患者再次发作时疼痛可能更频繁。
2.表现:患者胸部压榨性、闷痛等,年龄较小患者可能表述不清,需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烦躁不安等判断;女性患者疼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差异,部分女性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不典型症状。
(二)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年龄较大患者身体机能本身下降,活动耐力基础差;长期患病导致体力下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等进一步加重;有冠心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者活动耐力更差。
2.表现:患者稍事活动即出现心悸、气短等,儿童患者可能在玩耍过程中出现运动不耐受,如玩耍后比同龄儿童更易疲劳等;女性患者可能在日常家务活动中就出现耐力下降情况。
(三)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1.相关因素:冠心病导致心肌损害,年龄较大患者基础疾病多,发生并发症风险高;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酗酒等可诱发并发症;有冠心病病史患者病情波动时易出现并发症。
2.表现: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头晕等,心力衰竭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儿童患者出现并发症时可能有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特殊表现;女性患者并发症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二、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一)疼痛护理
1.休息与体位:发作时让患者立即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年龄较小患者需有家人陪伴并保持安静环境;老年患者体位调整要缓慢,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女性患者同样需保证舒适体位,减少不良刺激。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儿童患者需观察其面色、呼吸等变化;记录疼痛发作情况,为医生治疗提供依据。
(二)活动无耐力护理
1.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循序渐进的活动计划,年龄较小患者从少量安静游戏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老年患者活动量要小,避免剧烈运动;女性患者活动要考虑其生理特点,避免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过度活动。
2.活动中监测:活动过程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儿童患者活动中观察有无异常表现,如口唇发绀等;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活动。
(三)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心律失常预防:嘱患者避免诱因,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老年患者要注意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定期复查心电图等。
2.心力衰竭预防:限制患者钠盐摄入,老年患者饮食要清淡,儿童患者避免过多盐分摄入影响心脏功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水肿等情况,女性患者注意观察体重变化等。
3.病情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儿童患者监护要注意电极片的粘贴位置及牢固性;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征兆并报告医生。
三、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1.生活护理:生活起居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协助其进行日常活动,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平衡能力差。
2.用药护理: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用药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等不适,需加强观察。
(二)儿童患者
1.心理护理:儿童患者对疾病恐惧,要给予心理安抚,家长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
2.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根据儿童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如婴儿期保证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添加辅食时注意营养搭配。
(三)女性患者
1.经期护理:经期女性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寒冷刺激,情绪稳定,因为经期身体抵抗力下降,可能影响冠心病病情。
2.妊娠护理:妊娠女性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期管理,因为妊娠会加重心脏负担,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