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踝骨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手法复位满意者,用石膏等固定;手术用于骨折明显移位或累及关节面,用内固定;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消肿止痛与关节活动度练习,中期增加活动度、力量及平衡步态训练,后期恢复正常功能;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儿童需谨慎选内固定且家长配合康复,老年防骨质疏松和并发症、康复循序渐进,女性关注美观功能与个性化康复,男性依职业运动需求定制方案循序渐进防复发。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可以通过手法复位达到满意复位效果的双踝骨骨折患者适用非手术治疗。比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创伤,且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可考虑。
2.具体方法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手法复位后,使用石膏或支具将踝关节固定在功能位,限制踝关节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骨折明显移位:当双踝骨骨折后骨折端移位较大,如内踝骨折块移位超过2-3mm,外踝骨折移位影响踝关节稳定性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累及关节面:如果骨折累及踝关节负重关节面,移位超过1-2mm,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内固定手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例如,内踝骨折可采用螺钉固定,外踝骨折可根据情况选择钢板或螺钉固定。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重建踝关节的稳定性。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消肿止痛:术后早期可进行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和舒张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小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练习,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一般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轻度的踝关节屈伸练习,每次练习时间5-10分钟,每天2-3次。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增加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踝关节的屈伸和内外翻活动度,可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被动活动,也可逐渐进行主动助力活动。同时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踝关节跖屈、背伸的抗阻训练,可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平衡和步态训练: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可在平衡垫上进行单腿站立平衡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和时间。同时开始进行步态训练,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逐步恢复正常步态。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恢复正常功能:当骨折愈合良好后,可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至正常水平,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使其达到正常肌力的80%以上。进行日常活动的模拟训练,如上下楼梯、行走、跑步等训练,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功能。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双踝骨骨折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治疗时要考虑内固定材料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康复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依从性,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帮助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和骨骼生长情况。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发展。非手术治疗时固定时间可能需要相对延长,手术治疗后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再次移位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踝关节骨折治疗后的美观和功能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康复治疗时要注重个性化,根据女性患者的身体特点和生活需求制定康复计划,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4.男性患者
男性患者可能更注重早期恢复运动功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其职业和运动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确保在骨折愈合后能够尽快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导致骨折复发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