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断裂后的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阶段,早期有被动活动和肌肉等长收缩;中期有主动辅助活动和渐进抗阻训练;后期有全面主动活动、力量和耐力训练,康复训练需注意个体化差异、疼痛管理和定期评估。
被动活动:在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早期,主要进行被动活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受伤肌腱相关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应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每次活动持续10-15分钟,每天3-4次。此阶段主要是为了防止关节粘连,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因为受伤后关节长时间不活动容易导致关节囊挛缩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活动力度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活动幅度,防止过度活动引起疼痛和损伤加重。
肌肉等长收缩:指导患者进行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例如,手部肌腱断裂时,可让患者进行手指的握拳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等长收缩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引起肌腱的活动,有利于肌腱的修复。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等长收缩时强度和次数可适当调整,儿童可适当增加次数但减少每次收缩持续时间,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肌肉力量情况适度进行。
中期康复(术后2-6周)
主动辅助活动:逐渐增加主动辅助活动。当肌腱修复有一定稳定性后,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或家属的辅助下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比如,肩部肌腱断裂时,患者可以在他人帮助下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前屈等活动,活动范围逐渐从较小幅度开始增加,每次活动15-20分钟,每天2-3次。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比例,减少辅助力度。对于儿童,在这个阶段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主动活动,但要注意引导正确的活动方式;老年患者则需要更耐心地逐步增加活动幅度,确保安全。
渐进抗阻训练:在受伤肌腱周围肌肉力量有一定恢复后,开始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等简单器械进行抗阻练习。例如,肘部肌腱断裂后,患者可以用弹力带进行屈肘的抗阻训练,从较小的阻力开始,逐渐增加阻力,每组训练10-15次,每天3组。此阶段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力量恢复情况调整阻力大小,避免过度抗阻导致肌腱再次损伤。儿童进行抗阻训练时要选择非常轻的阻力,老年患者则要从极轻阻力开始,缓慢增加。
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全面主动活动:当肌腱恢复较好时,进行全面的主动活动训练。患者可以自主进行受伤关节的全方位活动,包括较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动作,每次活动20-30分钟,每天3-4次。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比如手部肌腱断裂后进行穿衣、拿取物品等日常活动的练习,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要注重在游戏中进行活动训练,增加趣味性;老年患者则要更注重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训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力量和耐力训练: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可以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等进行力量练习,同时增加耐力训练,比如进行持续一定时间的关节活动训练,如持续10分钟的手部抓握耐力训练等。力量训练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耐力训练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延长时间。儿童在力量和耐力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身体耐受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
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差异:不同患者由于年龄、肌腱断裂部位、损伤程度等不同,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要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且肌腱断裂程度较轻的患者可能康复训练进度可以相对快一些,而老年患者或肌腱断裂严重的患者则需要更谨慎地逐步推进训练。
疼痛管理: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如果出现疼痛加剧,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一般来说,训练后的轻度酸痛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刺痛、剧烈疼痛等情况,应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在训练中的情绪反应,及时发现是否因疼痛而抗拒训练;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与年轻人不同,要多观察其身体表现和主观感受。
定期评估: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评估,由专业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根据肌腱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肌腱的愈合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