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具多形性、对称性、瘙痒、易复发等特点。内部因素有遗传、免疫异常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吸入物等。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还有婴儿、儿童、老年人湿疹的不同特点,诊断靠病史等,治疗要避可疑因素,有外用和系统药物治疗等方案。
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过敏体质的人,如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那么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等。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层结构和功能异常,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湿疹。
免疫异常:免疫系统的紊乱在湿疹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了湿疹的炎症过程。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占优势时,会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导致湿疹的发生。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可能与湿疹相关。此外,代谢紊乱,如血糖异常等也可能影响皮肤的状态,从而诱发湿疹。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容易并发皮肤感染,而感染又可能加重湿疹的病情。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病灶中的病原体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或加重湿疹。
外部因素:
食物:某些食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湿疹发生,常见的有鱼、虾、牛羊肉、鸡蛋等。
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粉尘等,这些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可引起过敏反应,诱发湿疹。
生活环境:居住环境潮湿、炎热等可能诱发湿疹。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的地下室等环境中,皮肤容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湿疹的发病几率。
动物皮毛:接触猫毛、狗毛等动物皮毛也可能引发湿疹。
化学物质: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化学物质可诱发湿疹。例如,某些劣质化妆品中的化学添加剂可能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发湿疹。
临床表现
急性湿疹: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
皮损多形性,初期为红斑,自觉灼热、瘙痒,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搔抓后皮损可出现糜烂、渗出、结痂等表现。如果继发感染,还可出现脓疱及脓痂。
亚急性湿疹:
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
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少量丘疹、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多对称发病。
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特殊人群特点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通常在出生后1-6个月发病,1岁以后逐渐减轻。
好发于头面部,严重时可蔓延至颈部、四肢甚至全身。初起时为红斑,逐渐变为丘疹、丘疱疹,搔抓、摩擦后形成糜烂、渗出,表面有黄色结痂。由于婴儿皮肤娇嫩,且瘙痒明显,婴儿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等。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衣物选择宽松、棉质的。
儿童湿疹:
儿童湿疹的表现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皮肤表现上可能更倾向于急性和亚急性表现为主。儿童可能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在生活方式上,儿童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广,接触外界物质的机会多,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过敏原而诱发湿疹。例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接触到其他儿童的物品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老年人湿疹:
老年人皮肤老化,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干燥等问题,这也是老年人湿疹的一个特点。老年人湿疹常伴有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等表现。由于老年人感觉神经功能减退,瘙痒感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仍需要重视。在治疗上,要注意选择温和的护肤产品来保护皮肤屏障,同时积极治疗湿疹本身。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等进行综合判断。治疗上要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等。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来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