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杂音由左心室血流通过缺损处流入右心室产生异常分流致湍流冲击周围组织形成,其特点包括部位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性质为响亮粗糙全收缩期杂音且响度与缺损大小有关;按缺损大小分小型、中型、大型室间隔缺损,杂音表现各有特点;不同年龄段杂音有不同特点及临床意义;可通过与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杂音鉴别来明确室间隔缺损杂音情况。
杂音特点
部位:一般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这是因为室间隔主要位于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对应的体表投影位置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区域。
性质:多为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这是由于收缩期左心室压力迅速升高,大量血液快速通过缺损处,形成较强的湍流所致。
响度:其响度与缺损大小有关,缺损较大时,分流量大,杂音响度较响。一般来说,小型室间隔缺损杂音响度多在Ⅱ-Ⅲ级,中型缺损可达到Ⅲ-Ⅳ级,大型缺损时杂音响度可能更响,但当缺损极大导致肺动脉高压,左右心室压力差减小时,杂音响度可能会减轻,但此时会出现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等其他表现。
室间隔缺损的分类与杂音关系
小型室间隔缺损
小型室间隔缺损直径小于0.5cm,左向右分流量较小,产生的湍流相对较弱,所以杂音相对较轻,多为柔和的收缩期杂音,往往容易被忽视,但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其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小型室间隔缺损的杂音可能不典型,但心脏超声是诊断的金标准。
中型室间隔缺损
中型室间隔缺损直径在0.5-1.0cm之间,左向右分流量中等,此时产生的湍流较明显,杂音响度相对较响,为较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在听诊时比较容易发现。
大型室间隔缺损
大型室间隔缺损直径大于1.0cm,左向右分流量大,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的血液量大,产生的湍流非常强烈,杂音响度很响,可达Ⅳ级以上,而且由于分流量大,可能会引起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当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压力升高,左向右分流量减少,杂音响度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会出现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不同年龄段室间隔缺损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由于心脏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室间隔缺损的杂音可能不典型。部分小型室间隔缺损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较轻的收缩期杂音,而大型室间隔缺损新生儿由于分流量大,可能会出现气促、喂养困难等症状,同时杂音相对较响。但由于新生儿期心脏超声检查相对更易进行,通过心脏超声可以准确评估缺损大小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患儿,中型以上缺损往往有较典型的胸骨左缘第3-4肋间粗糙全收缩期杂音。此时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因为大量血液分流导致体循环血流量不足,影响营养物质的供应。如果是大型室间隔缺损,还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这是因为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肺部淤血,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儿童期
儿童期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据缺损大小不同,杂音表现有所差异。小型缺损杂音较轻,大型缺损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相关表现,如活动后气促等,此时杂音可能因肺动脉高压导致左右心室压力差减小而相对减轻,但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明显。
室间隔缺损杂音与其他疾病杂音的鉴别
房间隔缺损杂音
房间隔缺损的杂音部位多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性质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响度一般较轻,多为Ⅱ-Ⅲ级,而室间隔缺损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性质为全收缩期粗糙杂音。另外,房间隔缺损的血流动力学是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室间隔缺损的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不同,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以明确区分两者的分流部位等差异来鉴别杂音。
肺动脉瓣狭窄杂音
肺动脉瓣狭窄的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性质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较粗糙,响度多在Ⅱ-Ⅳ级之间,但与室间隔缺损杂音部位不同。肺动脉瓣狭窄是右心室射血通过狭窄的肺动脉瓣产生湍流,而室间隔缺损是左向右分流产生湍流,心脏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瓣膜情况和分流情况来鉴别。
动脉导管未闭杂音
动脉导管未闭的杂音为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沿胸骨左缘向上传导,这与室间隔缺损的全收缩期杂音不同。动脉导管未闭是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血液连续分流,所以产生连续性杂音,而室间隔缺损是收缩期左向右分流,产生全收缩期杂音,通过心脏听诊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以准确鉴别两者的杂音特点和血流动力学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