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未用降压药非同日3次测诊室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危害包括对心血管、肾脏、眼底的影响,诊断有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等方法监测频率不同,预防控制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涉及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分情况儿童先非药物干预无效才用药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调整。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但舒张压<90mmHg则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血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可能使血压有升高趋势;性别上,在更年期前女性血压通常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血压升高趋势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也很关键,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高血压的分类
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方面,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高血压,个体患病几率会增加;环境因素包括上述提到的不良生活方式等。
由其他疾病引起,比如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等)。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为例,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危害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同时会损伤脑血管,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动脉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高血压带来的脑血管意外风险更高;儿童若有继发性高血压,也会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发育。
对肾脏的影响: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对肾脏影响上无本质性别差异,但有基础肾脏疾病的人群在高血压影响下病情进展会更快。
对眼底的影响:高血压会使眼底血管发生病变,如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长期高血压不控制,眼底病变发生风险都会增加,比如长期高盐饮食人群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
高血压的诊断与监测
诊断方法:除了诊室血压测量外,还有动态血压监测,可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监测血压变化,能更准确地评估血压情况,尤其对于白大衣高血压(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高,而在家中测量正常)和隐蔽性高血压(在家中测量血压高,而在医生诊室测量正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更频繁地进行血压监测。
监测频率:一般高血压患者至少每3-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对于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变化。老年人由于血压波动较大,更要密切监测血压。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g,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比如儿童应从小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避免过早接触高盐食物;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降低血压。
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对关节等造成损伤;儿童则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身体发育和血压健康。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升高血压;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因此应严格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药物治疗: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患者,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治疗。但儿童高血压首先强调非药物干预,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且要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降压药物;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和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