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若治疗不当或恢复不佳可遗留多种后遗症,包括疼痛(因骨折部位愈合异常致足部受异常应力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关节活动受限(因固定致关节僵硬粘连及疼痛致不敢活动关节,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足跟畸形(因骨折端移位未良好复位致跟骨正常形态破坏,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致软骨损伤退变骨质增生,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足部力量减弱(因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力量下降,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骨折类型,若治疗不当或恢复不佳,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一、疼痛
原因及机制:跟骨骨折后,骨折部位的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骨痂异常、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导致足部在负重、行走或活动时受到异常应力,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例如,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复位不良,使得关节在活动时相互摩擦、碰撞,从而产生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骨质相对疏松,骨折愈合能力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骨折愈合后持续的疼痛;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行走或站立的人,足部承受的压力较大,疼痛可能更明显;病史方面,若骨折后早期康复不当,也会增加疼痛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二、关节活动受限
原因及机制:跟骨骨折后,长时间的固定会导致踝关节、距下关节等周围关节的僵硬,关节囊、韧带等组织发生粘连、挛缩。另外,骨折部位的疼痛也会使患者不敢正常活动关节,进一步加重关节活动受限。比如,跟骨骨折后固定期间,踝关节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影响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早期康复训练不及时、不规范,也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而年龄较大的患者,组织修复能力弱,更需要注重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来避免关节活动受限;生活方式中,受伤后缺乏必要的康复锻炼会显著增加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概率;病史方面,若患者本身有关节炎等基础疾病,跟骨骨折后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三、足跟畸形
原因及机制:跟骨骨折后,由于骨折端的移位未能得到良好的复位,跟骨的正常形态遭到破坏,可能出现跟骨短缩、增宽、内翻或外翻等畸形。例如,跟骨骨折时跟骨结节向上移位,导致足跟高度降低,出现短缩畸形;或者骨折端的侧方移位引起跟骨增宽、内翻等畸形。
影响因素:年龄对足跟畸形的影响主要在于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骨骼仍在发育中,跟骨骨折后畸形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进一步加重;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受伤后未接受正规的复位治疗会直接导致足跟畸形的发生;病史方面,若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也会影响跟骨复位后的形态维持,增加足跟畸形的风险。
四、创伤性关节炎
原因及机制:跟骨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使得关节在长期的磨损过程中,软骨逐渐损伤、退变,骨质增生,从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例如,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存在微小的起伏,关节活动时软骨不断受到摩擦,导致软骨磨损,进而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关节炎表现。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软骨退变的基础存在,跟骨骨折后更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过度使用足部,如长期跑步、跳跃等,会加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病史方面,若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跟骨骨折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会增加。
五、足部力量减弱
原因及机制:跟骨骨折后,由于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原因,患者足部的正常负重和运动功能受到影响,肌肉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会出现肌肉萎缩、力量下降。例如,跟骨骨折后患者不敢用患足正常负重,导致足部相关肌肉废用性萎缩,力量减弱,进而影响足部的整体功能,如行走时的稳定性等。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肌肉力量恢复潜力较大,但如果康复不及时,肌肉萎缩和力量减弱的情况可能更明显;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本身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跟骨骨折后力量减弱的问题可能更突出;生活方式中,受伤后缺乏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会导致足部力量减弱加重;病史方面,若患者本身有肌肉疾病,跟骨骨折后足部力量减弱的后遗症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