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僵硬因胫骨平台骨折后长时间固定缺乏康复锻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老年人、长期制动缺乏锻炼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易出现,早期规范康复锻炼可预防改善;创伤性关节炎因骨折后关节面破坏不平整致软骨磨损退变,青少年青壮年损伤严重、受伤后过早负重过度活动及骨折损伤重复位不佳者易患,早期准确复位固定可预防,出现后可药物缓解或手术治疗;下肢肌肉萎缩因患肢长时间不能正常活动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儿童老人制动时间长康复不当及骨折损伤重恢复不顺利者易发生,骨折固定稳定后尽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可促进恢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骨折后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及血管内皮损伤,老年人、长期卧床下肢活动极少及有血栓病史或血液高凝相关疾病者易出现,早期鼓励下肢活动,高危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怀疑时及时就医处理。
产生原因:胫骨平台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缺乏有效的康复锻炼等原因,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等)会发生粘连、挛缩,导致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出现僵硬。例如,骨折后患者长时间卧床,膝关节得不到正常的活动刺激,关节囊和周围肌肉容易发生粘连。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骨折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膝关节僵硬;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受伤后长期制动、缺乏康复锻炼的患者发生膝关节僵硬的风险更高;病史方面,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能力受影响,也更易出现膝关节僵硬。
应对措施: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是预防和改善膝关节僵硬的关键。在骨折固定相对稳定后,就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训练,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创伤性关节炎
产生原因:胫骨平台骨折后,关节面遭到破坏,虽然经过治疗骨折复位,但关节面不平整,导致关节软骨磨损、退变。长期的关节磨损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例如,骨折时关节面的骨折块移位,没有得到准确的复位,使得关节在活动时受力不均匀,加速了关节软骨的损伤。
影响因素:年龄上,青少年和青壮年相对老年人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可能因骨折后修复能力相对较好而稍低,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较早出现;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早负重、过度活动等会加重关节面的磨损,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骨折损伤严重、复位不佳等病史情况会显著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
应对措施:早期准确的骨折复位和良好的固定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措施。在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后,可通过药物缓解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
下肢肌肉萎缩
产生原因:胫骨平台骨折后,患肢长时间不能正常活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收缩刺激,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肢体的力量和功能恢复。例如,骨折后患者下肢活动减少,股四头肌等肌肉会逐渐萎缩。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的肌肉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长时间制动也可能出现肌肉萎缩;老年人肌肉本身有退变,骨折后萎缩更明显;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受伤后制动时间越长、康复锻炼不及时或不得当,肌肉萎缩越严重;病史方面,骨折损伤重、恢复过程不顺利的患者肌肉萎缩风险更高。
应对措施:在骨折固定稳定后,应尽早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等,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产生原因:胫骨平台骨折后,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同时骨折创伤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如果脱落,可能会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例如,骨折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影响因素:年龄上,老年人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受伤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极少的患者风险高;病史方面,有血栓病史或血液高凝状态相关疾病(如恶性肿瘤等)的患者骨折后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对措施:早期鼓励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如足背屈伸运动等,促进血液回流。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密切观察下肢肿胀、疼痛等情况,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时就医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