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特点为心脏病引起的压榨性闷痛紧缩感等部位可放射持续数分钟超二十分钟需警惕心梗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机制是心肌缺血缺氧刺激神经末梢;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如心律失常等长期烟酒者及有基础病者易出现原因是心脏节律频率收缩强度改变;呼吸困难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加重至休息端坐夜间阵发性等心衰早期活动后出现儿童表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老人耐力下降机制是心脏功能受损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乏力是患者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心梗前可先乏力不同年龄表现不同有基础病且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更明显原因是心脏泵血不足组织器官供血能量减少;晕厥是突然短暂意识丧失因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主动脉瓣狭窄等可致儿童老人病因不同相关病理是心脏机械性梗阻心律失常致脑供血不足;水肿常见下肢脚踝严重可蔓延全身右心衰早期下肢凹陷性水肿儿童与先心病体肺循环淤血有关老人消退慢原理是心脏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淤积组织间隙。
一、胸痛
1.特点及表现:心脏病引起的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部位可在胸骨后、心前区,有时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若超过20分钟不缓解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易出现此类胸痛。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疼痛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女性冠心病患者胸痛表现有时也不典型,可能更易被忽视。
2.相关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刺激心脏内的感觉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胸痛感觉。
二、心悸
1.具体表现: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可感觉到心脏跳动有力、心慌等。比如心律失常患者常出现心悸症状,其中心房颤动患者可感觉心跳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影响不同,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可能因对心脏的刺激更容易出现心悸。有基础心脏病病史的人,心悸症状可能更频繁或更严重。
2.产生原因:心脏的节律、频率或收缩强度发生改变时可导致心悸,如心脏异位起搏点异常放电、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
三、呼吸困难
1.表现形式: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在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例如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多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会呼吸困难。儿童心脏病患者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因为吃奶时呼吸急促影响进食。老年人心肺功能本身较弱,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可能更易导致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2.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脏功能受损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进而引起呼吸困难。
四、乏力
1.体现及影响: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持续的乏力症状,然后才出现胸痛等典型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乏力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后比以往更容易疲劳,活动量较前明显减少;老年人则可能表现为日常家务劳动后就感觉极度疲倦。有基础心脏病病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
2.产生缘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能量供应减少,从而导致乏力。
五、晕厥
1.发生情况: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多是由于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例如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能因心脏射血受阻,导致脑缺血而出现晕厥。儿童晕厥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影响儿童的血液循环和脑供血。老年人晕厥可能与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有关,且老年人摔倒后可能导致骨折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2.相关病理:心脏的机械性梗阻、心律失常等原因使得心脏不能有效地向脑部供血,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晕厥。
六、水肿
1.出现部位及表现:常见于下肢,尤其是脚踝部,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比如右心衰竭患者早期多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起床活动一天后水肿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不同年龄段人群水肿表现有差异,儿童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有关,要注意观察儿童的下肢、眼睑等部位是否有水肿情况。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可能消退较慢,且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导致水肿加重的情况。
2.形成原理:心脏功能不全时,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淤积在组织间隙导致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