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包括房间隔缺损(女性多见、胚胎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异常通道、小缺损部分可自行闭合大缺损影响发育等)、室间隔缺损(女性相对多见、室间隔发育不全致左右心室异常通道、不同大小缺损表现不同)、动脉导管未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胎儿期未闭合致主动脉与肺动脉异常通道、不同大小表现不同);后天性包括冠心病(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典型症状及严重表现)、风湿性心脏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女性相对多见、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累及心脏瓣膜、出现相关症状及后期并发症)、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大等、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变化、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出现相关表现及最终并发症)、肺源性心脏病(老年人多见、长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病因、男性相对较多、表现原发病及右心衰竭表现)、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各年龄段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进行性心力衰竭及并发症;肥厚型心肌病多遗传、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猝死可能;限制型心肌病少见、病因多样、各年龄段发病、进行性心力衰竭等表现)。
一、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发育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多见于女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亲妊娠早期感染等有关。胎儿期房间隔缺损较小者部分可在出生后1年内自行闭合,较大缺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活动后气促、易患呼吸道感染等。
2.室间隔缺损: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左右心室间异常通道。同样女性相对多见,室间隔缺损大小不一,小型缺损可能无症状,中型及大型缺损可影响患儿生长,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反复肺部感染等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3.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动脉导管未闭合导致主动脉与肺动脉间存在异常通道。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较高。较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出现乏力、劳累后心悸、气促等,长期不治疗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生活方式及病史密切相关。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心律失常等表现。
2.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累及心脏瓣膜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相对多见,在链球菌感染后未及时有效治疗,反复发作的风湿热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常见受累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乏力等症状,后期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并发症。
3.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引起心脏功能不全。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患病率有所不同,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是主要病因,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
4.肺源性心脏病: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多见于老年人,长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病因,男性患者相对较多,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症状,如咳嗽、咳痰、气促等,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乏力、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5.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可伴有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常有家族史,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部分患者可发生猝死,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壁不对称肥厚。
限制型心肌病:较为少见,病因多样,以心脏间质纤维化增生为特征,导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活动耐力下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