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胀痛,进食刺激性食物或生活方式不当可加重,由结肠黏膜炎症刺激肠道蠕动或神经致痛)、腹泻(程度不一,性状多样,过度劳累或情绪紧张可诱发加重,因炎症致结肠黏膜吸收分泌失调)、便秘(排便次数少、干结困难,与肠道蠕动减慢等有关,缺乏运动或饮水少易致);全身症状有消瘦(因营养吸收障碍致体重下降,病程长未控者明显)、乏力(全身乏力影响生活工作,与代谢紊乱能量不足及慢性消耗有关)、发热(多为低热活动期常见,合并肠道感染易出现,由炎症致免疫反应激活释放炎性介质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其他症状有腹胀(进食后明显,因肠道蠕动减慢气体食物残渣积聚)、里急后重(便意频繁排便量少总有排不尽感,直肠炎症明显者常见,因直肠黏膜受刺激致括约肌功能紊乱)。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
表现: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症状较为常见,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可能表现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难以准确表述腹痛部位,但会有哭闹不安等表现。一般来说,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尤其是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后,腹痛症状可能会加重。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腹痛症状加重的情况。
机制:主要是由于结肠黏膜炎症刺激,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或肠壁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疼痛感觉。
2.腹泻
表现:腹泻是慢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之一。腹泻程度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5次,重者可多达十余次。大便的性状多为糊状便,可带有黏液,严重时可能出现脓血便。对于儿童患者,腹泻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等。在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腹泻症状。
机制:炎症导致结肠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减少,同时肠道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3.便秘
表现:部分慢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便秘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种情况可能与肠道蠕动减慢、结肠功能紊乱等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便秘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腹胀等不适。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饮水过少等会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
机制:炎症影响肠道正常的运动功能,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
二、全身症状
1.消瘦
表现:由于肠道长期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的情况。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体重会逐渐下降。儿童患者消瘦可能会影响其身高增长等生长指标。从病史角度看,长期患有慢性结肠炎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明显消瘦。
机制: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的吸收障碍,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导致体重减轻。
2.乏力
表现: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缺乏精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感。在生活方式上,患病后活动量减少等因素可能会加重乏力症状。
机制:炎症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同时慢性疾病的消耗等因素使患者处于虚弱状态,从而出现乏力症状。
3.发热
表现: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之间,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发热情况在病情活动期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患者,低热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可能会伴有精神不佳等表现。病史方面,如果慢性结肠炎合并有肠道感染等情况,更容易出现发热症状。
机制:肠道炎症反应导致机体的免疫反应激活,释放炎性介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
三、其他症状
1.腹胀
表现:患者常感觉腹部胀满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腹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不同年龄的患者,腹胀的感受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而对腹胀更为敏感。生活方式上,进食过快、吞咽过多空气等会加重腹胀。
机制: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气体和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积聚,引起腹胀。
2.里急后重
表现:患者有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很少,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这种症状在慢性结肠炎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尤其是直肠部位炎症明显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为频繁去厕所,但每次排便量少,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
机制:直肠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直肠括约肌功能紊乱,产生频繁的便意,但实际上肠道内并没有多少粪便可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