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晚期属失代偿期,病理基础是肝细胞广泛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有肝功能减退表现(乏力消瘦面色晦暗等全身症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致出血、胆红素代谢障碍致黄疸、雌激素灭活减弱致蜘蛛痣肝掌等)及门静脉高压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脾大脾亢致血细胞减少、腹水形成),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治疗有一般治疗(充分休息、调整饮食、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病因治疗(针对乙肝丙肝等不同病因抗毒治疗)、并发症处理(腹水限制钠水摄入用利尿剂等,上消化道出血禁食补液止血等,肝性脑病去除诱因用药物),并发症有肝肾综合征(防肾毒性药物、纠正低血容量用特利加压素等)、肝性脑病(密切观察意识加强护理),生活管理需注意休息活动、饮食管理(低盐、避粗糙食物、均衡营养)、定期监测,特殊人群中老年需密切监测及权衡药物对肝肾影响,儿童要遵循用药禁忌、给予营养支持及心理关怀。
一、肝硬化晚期的定义及病理基础
肝硬化晚期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阶段,此时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生理代谢等功能。其病理基础是肝细胞广泛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二、临床表现
1.肝功能减退表现:患者常出现乏力、消瘦、面色晦暗等全身症状;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可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胆红素代谢障碍可引起黄疸,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对雌激素灭活作用减弱,导致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2.门静脉高压表现: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可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脾静脉回流受阻致脾大、脾功能亢进,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门静脉高压还可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形成腹水。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既往有无肝炎、长期酗酒、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史。
2.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脏缩小、质地变硬,脾大,腹水征阳性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等);血常规可发现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细胞减少。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质地及门静脉、脾静脉情况;CT或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充分休息,保证高热量、优质蛋白饮食,但出现肝性脑病前兆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因治疗:若为乙肝肝硬化,需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丙肝肝硬化则需抗丙肝病毒治疗等,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特异性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
3.并发症处理
腹水治疗:限制钠、水摄入,适当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等),必要时可腹腔穿刺放腹水并补充白蛋白。
上消化道出血处理:采取禁食、补液、应用止血药物、内镜下止血等措施,预防再出血。
肝性脑病处理:去除诱因,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降低肠道氨的产生和吸收。
五、并发症及应对
1.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少尿、无尿及氮质血症等,需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纠正低血容量,可考虑应用特利加压素等药物改善肾血流。
2.肝性脑病:除上述治疗外,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加强护理,防止误吸等并发症。
六、生活管理
1.休息与活动:病情较重时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轻体力活动,但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管理:严格低盐饮食,避免食用粗糙、坚硬食物以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保证营养均衡,根据病情调整蛋白质等摄入量。
3.定期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腹部超声等,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因老年人体质较弱,各器官功能衰退,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并发症情况,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2.儿童患者: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要求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给予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措施,注重心理关怀以减轻儿童恐惧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