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中毒学说涉及血氨生成过多(肠道、肾脏、肌肉产氨增加)与清除不足(肝脏对氨代谢障碍)及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干扰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平衡);神经递质学说包括GABA/BZ复合体学说(血中GABA、BZ水平升高致复合体活性增强致中枢抑制过度)、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苯乙胺、酪胺生成假性神经递质取代正常递质致神经传递障碍)、锰离子毒性学说(锰离子代谢蓄积致基底节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参与肝性脑病)。
血氨生成过多与清除不足
血氨生成过多:
肠道产氨增加: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致肠道淤血,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肠道细菌活跃,分解蛋白质和尿素产氨增多;此外,肝性脑病患者常有上消化道出血,血液中的蛋白质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氨;若患者进食过多高蛋白饮食,也会使肠道产氨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肝性脑病患者肠道产氨量较正常人显著升高。
肾脏产氨增加:肾功能不全时,血液中的大量尿素弥散至肠腔,经细菌尿素酶分解产氨;同时,肾脏在排酸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可与氢离子结合形成铵离子,随尿液排出,当肾功能不全时,铵离子排出减少,氨吸收入血增加。
肌肉产氨增加:肝性脑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时,肌肉活动增强,腺苷酸分解代谢增加,产氨增多。
血氨清除不足:
肝脏对氨的代谢障碍:肝脏是清除血氨的主要场所,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氨合成尿素。肝硬化时,肝细胞广泛受损,鸟氨酸循环相关的酶活性降低,尿素合成减少;同时,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产生的氨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清除减少。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干扰脑的能量代谢:氨进入脑组织后,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同时消耗大量还原型辅酶Ⅰ(NADH),阻碍三羧酸循环的进行,使ATP生成减少;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又消耗大量ATP。此外,谷氨酰胺是一种细胞内渗透压调节剂,其增多可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进而引起脑水肿。
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氨可影响神经递质的生成和代谢。例如,脑内谷氨酸减少,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谷氨酰胺增多,可使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发生变化,同时氨还可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神经递质学说
γ-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
GABA与BZ的作用机制: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使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引起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BZ是一种镇静催眠药,可与GABA受体上的BZ位点结合,增强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进一步加强GABA的抑制作用。在肝性脑病时,肠道内产生的某些毒性物质可增加肠道对GABA的吸收,同时肝脏对GABA的清除减少,使血中GABA水平升高;此外,肝脏功能障碍时,BZ代谢减少,血中BZ浓度升高,导致GABA/BZ复合体活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度,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等症状。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假性神经递质的生成: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肠道中经水解产生氨基酸,其中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在肠道细菌脱羧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胺和酪胺。正常情况下,苯乙胺和酪胺被肝脏的单胺氧化酶代谢清除。但在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对这些物质的清除功能降低,苯乙胺和酪胺可进入脑组织,在脑内β-羟化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仅为正常神经递质的1/10左右,被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对神经传导的影响:当假性神经递质增多时,可竞争性地取代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被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摄取、储存和释放,导致神经突触传递功能障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失常,大脑皮质功能抑制,从而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锰离子毒性学说
锰离子的代谢与蓄积:正常情况下,锰离子在肝脏进行代谢,并通过胆汁排泄。在肝性脑病患者中,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对锰离子的摄取和排泄功能异常,导致锰离子在基底节等部位蓄积。
锰离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锰离子蓄积可导致基底节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传导,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肝性脑病患者基底节区锰离子浓度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