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病因涉及多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性疾病、心脏瓣膜病及心肌病等,呼吸系统包括肺栓塞、气胸、肺炎及胸膜炎等,消化系统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痉挛、胆囊及胰腺疾病等,精神心理因素包括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也有相应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分急诊处理、慢性胸痛评估,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协作。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病因及机制
1.1.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导致胸口疼痛及胸闷的典型病因,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研究显示,ACS患者中约60%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常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超过15分钟且不易缓解。机制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进而引发心肌缺血或坏死。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或压低,心肌酶谱(如肌钙蛋白)升高具有诊断价值。
1.2.心肌缺血性疾病
稳定型心绞痛多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疼痛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其机制为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发作时ST段改变,冠脉CTA或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
1.3.心脏瓣膜病及心肌病
二尖瓣脱垂患者中约5%~10%出现非典型胸痛,可能与瓣叶或腱索牵拉心肌有关。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因左室流出道梗阻,可在运动时出现胸闷、晕厥,超声心动图可见室间隔增厚(≥15mm)及SAM现象。
二、呼吸系统相关病因及机制
2.1.肺栓塞(PE)
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约30%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位于胸膜部,呈锐痛或刺痛,深呼吸时加重。机制为肺动脉分支阻塞导致肺组织缺血及胸膜刺激。D-二聚体升高(>500μg/L)具有筛查价值,CT肺动脉造影(CTPA)是确诊金标准。
2.2.气胸
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年男性,突然发作的胸痛伴呼吸困难是典型表现。X线胸片可见肺组织压缩及无肺纹理的透亮区,胸腔闭式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
2.3.肺炎及胸膜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中约70%出现胸痛,疼痛随呼吸运动加重,机制为炎症累及胸膜。胸部CT可见肺实变影及胸腔积液,血培养及痰培养可明确病原学。
三、消化系统相关病因及机制
3.1.胃食管反流病(GERD)
GERD患者中约40%出现非心源性胸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感,常于平卧或弯腰时加重。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见病理性反流,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性治疗有效。
3.2.食管痉挛
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可出现严重胸痛,类似心绞痛,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食管测压可见非推进性、同步性收缩波,硝酸甘油可缓解症状。
3.3.胆囊及胰腺疾病
胆石症患者中约15%出现右上腹疼痛放射至胸背部,机制为胆囊管梗阻导致内脏神经反射。腹部超声可见胆囊结石及胆壁增厚,血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腺炎可能。
四、精神心理因素及机制
4.1.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中约30%主诉胸痛,疼痛多呈持续性,伴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分升高,心理评估可明确诊断。
4.2.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患者常反复就诊,主诉多种躯体症状,包括胸痛。机制与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紊乱有关,抗抑郁药(如SSRI类)及心理治疗有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老年人
老年患者胸痛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恶心或晕厥。需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建议常规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筛查。
5.2.孕妇
妊娠期胸痛需排除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D-二聚体在妊娠期生理性升高,需结合临床判断。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
5.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可能缺乏典型胸痛症状,易延误诊断。建议定期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CTA筛查。
六、诊断流程及处理原则
6.1.急诊处理
对急性胸痛患者,需立即完成心电图、心肌酶谱及D-二聚体检测。若怀疑ACS,应在30分钟内启动再灌注治疗(溶栓或PCI);若怀疑肺栓塞,应在2小时内完成CTPA检查。
6.2.慢性胸痛评估
对反复发作的慢性胸痛,需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重点排查GERD、肌肉骨骼疼痛及精神心理因素。建议进行运动负荷试验、食管pH监测及心理评估。
6.3.多学科协作
复杂病例需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及精神科多学科会诊,避免漏诊及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