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在外力等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致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等的病症,病因包括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妊娠,病理分型有膨出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受压表现,诊断靠病史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治疗分非手术(绝对卧床、牵引、理疗、按摩)和手术(经非手术无效或有马尾神经受压等情况),特殊人群中孕妇需避免劳累等、老年人避免过度牵引、儿童优先保守治疗。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至椎管内,刺激或压迫相邻脊神经根,进而引发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常见病症。
二、病因
1.椎间盘退变:这是发病的基础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等,椎间盘的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纤维环韧性降低,易发生破裂。
2.损伤:长期弯腰劳作、腰部急性外伤等积累性损伤可加重椎间盘退变,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反复承受较大压力,更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
3.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其椎间盘结构等可能先天存在更易退变破裂的倾向。
4.妊娠:女性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会使韧带松弛,且腰部负荷增大,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几率。
三、病理分型
1.膨出型: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2.突出型: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
3.脱垂游离型: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或髓核脱入椎管内,游离于椎管内不同部位。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前者是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性或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后者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
四、临床表现
1.腰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一般在lowerback(下腰部),可放射至臀部,休息后多可缓解,但劳累后易复发。
2.下肢放射痛:多为单侧下肢疼痛,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跟部或足背,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时,疼痛可加重。
3.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甚至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需紧急处理。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诱因等。
2.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根受压。
3.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观察脊柱有无侧弯、椎体有无骨质增生等,辅助判断脊柱整体形态,但对椎间盘本身显示不清晰。
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好显示脊髓、神经根等结构,能明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情况。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适用于症状较轻患者,严格卧床可使腰部肌肉放松,减轻椎间盘压力,一般需卧床3-4周。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按摩:专业的按摩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但需注意操作规范。
2.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等情况,通过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压迫。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妊娠期间腰部负荷增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需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减少腰部负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腰部肌肉锻炼以维持腰部稳定性,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孕期特殊生理状态,治疗时需权衡药物等治疗手段对胎儿的影响,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保守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等情况,治疗时要避免过度牵引等可能加重腰部损伤的操作,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症状较轻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符合手术指征时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儿童:儿童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若出现相关症状,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适度理疗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等有创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避免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