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手术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橡皮圈套扎术、传统外剥内扎术。PPH利用吻合器环形切除脱垂内痔黏膜,适用于Ⅲ-Ⅳ度等内痔,操作简便但有并发症风险;橡皮圈套扎术用橡皮圈套扎内痔根部,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可门诊操作;传统外剥内扎术结扎内痔、剥离切除外痔,适用于较大内痔等,术后疼痛等较明显。不同术式适用人群有差异,术前均需肠道等准备,术后要注意疼痛、出血等护理,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操作原理:利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同时进行吻合,使脱垂的内痔上提,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使其萎缩。
操作步骤: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进行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经肛门插入吻合器,将脱垂的痔上黏膜组织环形钳夹于吻合器的钉仓内,击发吻合器,完成黏膜吻合。该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恢复较快,但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风险。对于Ⅲ-Ⅳ度内痔、环状内痔以及部分直肠黏膜脱垂的患者较为适用。
橡皮圈套扎术
操作原理:将特制的橡皮圈套扎在内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使痔组织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操作步骤: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肛门镜暴露内痔,用套扎器将橡皮圈套扎于内痔的根部。一般一次可套扎1-3个痔核,若内痔较多,可分次进行套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在门诊进行,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但可能出现疼痛、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尤其是单发的内痔。
传统外剥内扎术
操作原理:将内痔部分进行结扎,阻断其血供,同时将外痔部分进行剥离切除。
操作步骤:患者取截石位,局部浸润麻醉或骶管麻醉。用血管钳夹住内痔痔核,向外牵拉,在痔核基底用丝线结扎,然后在外痔部分做一放射状切口,将外痔组织剥离切除,创面一般不缝合。该手术治疗较为彻底,但术后疼痛相对较明显,恢复时间较长,可能出现出血、感染、肛门狭窄等并发症。适用于较大的内痔和混合痔。
不同手术方式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差异
PPH:适用于中青年患者,尤其是因工作等原因希望尽快恢复工作,对术后疼痛等耐受要求较高,且为Ⅲ-Ⅳ度内痔、环状内痔的患者。但对于合并严重肠道炎症、直肠狭窄等疾病的患者不适用。
橡皮圈套扎术:适合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的Ⅰ-Ⅱ度内痔患者。但对于痔核较大、位置特殊(如靠近齿状线)的内痔可能不适用。
传统外剥内扎术:对于较大的内痔、混合痔患者较为适用,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有限,可接受相对传统手术方式且能较长时间休息恢复的患者。但对于儿童内痔患者一般不首先采用该手术方式,因为儿童肛门组织较为娇嫩,术后恢复可能受影响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术前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等,评估内痔的情况。患者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术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术前晚及术晨进行灌肠,以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护理
疼痛管理:术后可能出现疼痛,对于不同手术方式,疼痛程度不同。PPH和橡皮圈套扎术术后疼痛相对较轻,可采用坐浴(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口服止痛药物等方式缓解疼痛;传统外剥内扎术术后疼痛相对较重,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穴位按摩等辅助方法缓解疼痛。
出血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包括大便带血的量、颜色等。如果出现大量出血,需及时就医处理。
创面护理: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可采用中药坐浴等促进创面愈合。传统外剥内扎术的创面要注意防止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感染。
饮食调整:术后要注意饮食,进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或腹泻对创面的刺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术后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控制血糖,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儿童患者:儿童内痔较少见,若需手术,要更加谨慎。术后要特别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避免因手术造成心理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