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康复治疗时机依部位、类型、固定方式等定复位固定后可早期开展,内容含物理因子治疗(低频电刺激促肌收缩、超声波助骨折愈合)和运动康复(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训练),不同人群骨折康复有特点,儿童需适度、老人重防并发症等,康复要个体化、定期评估且避再次损伤。
一、康复治疗的时机
骨折后康复治疗的时机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固定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来说,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对于四肢骨折,在骨折固定后数小时至1-2天内就可开始进行手指的主动活动等简单康复操作。
二、康复治疗的内容
物理因子治疗
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研究表明,低频电刺激能够增加肌肉的运动单位放电频率,从而维持肌肉的兴奋性。例如,对于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导致的废用性肌肉萎缩,低频电刺激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超声波: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超声波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的修复过程。在骨折早期,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运动康复
关节活动度训练: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容易发生粘连,所以需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上肢骨折,可进行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对于下肢骨折,可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的屈伸活动度训练。例如,膝关节骨折固定后,每天需要进行一定次数的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
肌肉力量训练:骨折后肌肉会发生废用性萎缩,因此需要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早期可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骨折后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多次。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逐渐进行等张收缩训练,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哑铃的屈伸等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
三、不同人群骨折康复的特点
儿童
儿童骨折后康复具有自身特点,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也需要注意康复训练的适度性。由于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治疗中要避免过度的力量训练,以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儿童上肢骨折后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采用轻柔的手法,避免引起疼痛和过度刺激。同时,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因为儿童的恢复潜力较大,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人
老年人骨折后康复相对复杂,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康复治疗中要更加注重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运动康复方面,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例如,老年人下肢骨折后进行行走训练时,需要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等,并且要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时间,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维持骨骼健康。
女性
女性骨折后康复可能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所以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同时,女性可能在家庭和社会角色方面有一定的负担,康复治疗中要考虑其心理因素,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例如,女性骨折后可能因为担心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产生焦虑情绪,医护人员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康复心态。
男性
男性骨折后康复要根据其生活方式特点进行调整。如果男性平时从事体力劳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其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确保在康复到一定程度后能够安全地回归工作岗位。同时,男性可能在康复训练中更倾向于进行较强度的训练,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等情况。
四、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原则:每个骨折患者的情况不同,康复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身体健康的骨折患者和年老、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骨折患者的康复方案会有很大差异。
定期评估: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评估,包括骨折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以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性。例如,每2-4周进行一次X线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运动康复的强度和内容。
避免再次损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避免再次受到外力损伤。例如,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缓慢、平稳,避免突然的暴力活动导致骨折部位移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