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高血压是中度高血压收缩压在~之间和或舒张压在~之间基于多次非同日测量判定,对心血管系统及靶器官有损害,诊断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要定期监测,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如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不达标则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依具体情况循证精准用药。
二级高血压也被称为中度高血压,是高血压分级中的一个类别。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其收缩压范围为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范围为100~109mmHg。
1.血压测量与分级依据
血压需通过规范的测量方法获取,一般采用经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受试者需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采取坐位,上臂裸露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二级高血压是基于多次非同日测量的血压值来判定的,若收缩压在160~179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100~109mmHg之间,即可判定为二级高血压。
2.健康风险与影响因素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级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使心脏逐渐肥厚,如左心室肥厚等,进而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同时,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进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老年人群中,本身血管弹性就较差,二级高血压更容易加速血管病变。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压波动可能更为明显,二级高血压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其激素相关的调节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患二级高血压的风险本身就较高,且在患有二级高血压后,疾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血压调节机制。
对靶器官的损害:除了心血管系统,还会对肾脏等靶器官造成损害。长期二级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会加重二级高血压的病情发展,而戒烟限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控制二级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3.诊断与监测
诊断流程:一旦怀疑为二级高血压,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往往有肾脏疾病的既往史,通过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可辅助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如血钾、醛固酮水平等)以及肾上腺影像学检查来明确。
监测要点:二级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测量1~2次血压,以了解血压的控制情况。同时,还需要监测心、肾、脑等靶器官的功能,如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情况,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等。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例如肥胖的二级高血压患者,由于体重对血压影响较大,可能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压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首先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尽量少于6g;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戒烟限酒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需要个体化,例如老年人运动应更加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对于女性患者,在运动选择上可以考虑一些适合女性身体特点的运动项目。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二级高血压患者,在运动时需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运动时间和强度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例如,合并心力衰竭的二级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ACEI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能优先考虑ACEI或ARB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对血糖代谢影响较小或有一定益处。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依据,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精准用药,而不是机械地按照某种固定模式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