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治疗需依据分期采取非药物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措施,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调整,并注重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内痔是肛垫支持结构等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主要症状为便血、痔核脱出及肛门不适感,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四期,诊断需结合肛门视诊、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查。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饮食结构、优化排便习惯、局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案有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特殊人群治疗中,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局部用药需选择孕妇专用制剂;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者需评估心肺功能及凝血状态,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多学科协作;儿童及青少年以饮食调整及行为干预为主。手术治疗适应证为三期及以上内痔、反复出血导致贫血、痔核嵌顿伴坏死风险者,术式有传统外剥内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要维持生活方式,定期随访。
一、内痔的基础认知与诊断依据
内痔是肛垫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主要症状为便血、痔核脱出及肛门不适感。根据内痔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期:一期仅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不与粪便混合;二期排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三期痔核脱出后需手动辅助回纳;四期痔核长期脱出无法回纳,可能伴随嵌顿、坏死风险。诊断需结合肛门视诊、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查,明确痔核位置、大小及黏膜状态,排除其他肛肠疾病如肛裂、直肠息肉或肿瘤。
二、非药物干预治疗措施
1.饮食结构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g),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及豆类,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排便时对痔核的机械刺激。避免辛辣、油腻、酒精类食物,因其可能引发血管扩张,加重充血症状。同时需保证每日饮水量1.5~2L,软化粪便,降低排便阻力。
2.排便习惯优化:建立定时排便反射(如晨起或餐后),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久蹲或用力过度。长期便秘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使用缓泻剂(如聚乙二醇)改善症状,但需避免依赖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
3.局部物理治疗:每日温水坐浴(40~42℃)10~15分钟,可促进肛周血液循环,缓解黏膜水肿。坐浴后用柔软毛巾轻拍干燥,避免擦拭损伤。冷敷(4℃冷藏毛巾)适用于急性出血期,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渗出。
三、药物治疗方案
1.外用药物:含氢化可的松的乳膏或栓剂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及疼痛;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凝胶)适用于疼痛剧烈者,但需避免长期使用以防黏膜萎缩。黏膜保护剂(如氧化锌软膏)可形成保护层,减少粪便摩擦。
2.口服药物: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羟苯磺酸钙)通过增强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减轻痔核充血及水肿,临床研究显示其可缩短出血持续时间(平均减少2.3天)。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
四、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易诱发或加重内痔,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孕期避免久坐久站,侧卧位休息时可垫高臀部减轻盆腔压力。局部用药需选择孕妇专用制剂(如含金缕梅成分的栓剂),避免使用含类固醇或麻醉剂药物。
2.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者:需评估心肺功能及凝血状态。长期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者,内痔出血风险增加,治疗需多学科协作,调整药物剂量或联用止血药(如氨甲环酸)。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预防感染。
3.儿童及青少年:内痔发病率较低,若出现症状需排查先天性肛肠畸形或炎症性肠病。治疗以饮食调整及行为干预为主,避免使用成人剂型药物。
五、手术治疗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1.适应证:三期及以上内痔、反复出血导致贫血(血红蛋白<90g/L)、痔核嵌顿伴坏死风险者需考虑手术。
2.术式选择:传统外剥内扎术适用于孤立性痔核,但术后疼痛明显;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通过切除部分直肠黏膜,使痔核上提固定,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发生吻合口狭窄;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精准阻断血供,适合多发内痔。术后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2~4周。
六、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
1.生活方式维持:坚持高纤维饮食、规律排便及适度运动(如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10次),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2.定期随访:有内痔病史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肛门指检及肛门镜复查,早期发现复发征象。合并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