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因素包括外力直接作用(如儿童玩耍碰撞面部、成年人运动未防护致面部受撞及长期咀嚼硬物)和外力间接传导(如颌骨受外力传导至牙齿),病理性因素有牙齿本身存在缺陷(如发育异常、隐裂、磨损)及全身系统性疾病影响(如骨质疏松症致牙槽骨支持力降、遗传性疾病致牙齿结构强度受影响)。
一、创伤性因素
(一)外力直接作用
1.意外碰撞
日常生活中,儿童在玩耍时容易发生意外碰撞,比如与其他小朋友碰撞面部,或者摔倒时面部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牙齿,可能导致牙折。例如,有研究显示,儿童在操场奔跑嬉戏时,因碰撞发生牙折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外力的直接冲击会使牙齿承受超过其耐受限度的力量,从而引发牙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较为活泼,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在玩耍过程中更易遭遇此类创伤性牙折情况。
成年人在运动时,如进行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若未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面部受到外力撞击也容易导致牙折。例如足球比赛中,球员面部被球击中,牙齿受到瞬间的强大外力,超出牙齿的抗折强度就会发生牙折。
2.咀嚼硬物
长期咀嚼硬物会逐渐使牙齿承受的应力超过正常范围,导致牙折。比如经常用牙齿开启啤酒瓶盖、咬坚硬的坚果壳等。有研究表明,长期咀嚼硬物的人群,其牙齿发生牙折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如果经常咀嚼过硬的食物,如未充分咀嚼就吞咽的硬糖果等,会增加乳牙或正在发育的恒牙的牙折风险;成年人长期咀嚼硬物则会对恒牙造成损害,因为长期的应力集中会使牙齿的结构逐渐受损,最终导致牙折。
(二)外力间接传导
1.颌骨受外力后传导至牙齿
当颌骨受到外力打击时,力量会通过颌骨传导至牙齿,从而引起牙折。例如,颌骨受到拳击等外力作用,力量传导到牙齿,可能导致牙齿折断。这种情况在交通事故中也较为常见,车辆碰撞导致面部受冲击,颌骨受到外力后传导力量到牙齿引发牙折。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颌骨骨质相对疏松,在受到外力时,力量传导至牙齿更易导致牙折;而儿童颌骨尚未完全发育,在外力传导时也可能因骨骼的弹性等因素导致牙齿发生牙折。
二、病理性因素
(一)牙齿本身存在缺陷
1.牙齿发育异常
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会导致牙齿结构薄弱,容易发生牙折。比如釉质发育不全,牙齿的釉质部分发育不良,厚度不均,强度降低,在受到正常咀嚼力或较小外力时就可能发生牙折。有研究发现,釉质发育不全的牙齿抗折能力比正常牙齿低很多。对于儿童来说,在牙齿发育阶段,如母体孕期营养缺乏、某些疾病影响等都可能导致牙齿发育异常,从而增加儿童牙齿牙折的风险;成年人如果既往有牙齿发育异常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的磨损等因素也可能使牙折风险增加。
牙隐裂也是牙齿本身存在的一种缺陷,牙齿表面出现不易发现的细微裂纹,虽然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裂纹逐渐加深,牙齿承受外力时就容易沿着裂纹方向发生牙折。牙隐裂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长期咀嚼硬物、咬合关系异常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牙隐裂进而导致牙折。例如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一侧牙齿承受的咬合力过大,容易出现牙隐裂,最终引发牙折。
2.牙齿磨损
随着年龄增长,牙齿会发生生理性磨损,同时长期的不良咀嚼习惯,如夜磨牙等,会加速牙齿磨损。牙齿磨损后,牙冠高度降低,牙本质暴露,牙本质的硬度和强度低于釉质,牙齿的抗折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牙折。老年人由于生理性磨损较为明显,同时可能存在夜磨牙等情况,牙齿磨损更严重,牙折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如果有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咬笔等,也可能导致乳牙磨损,增加乳牙牙折的风险。
(二)全身系统性疾病影响
1.骨质疏松症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骨骼的密度和强度降低,牙齿周围的牙槽骨也会受到影响,牙槽骨支持牙齿的能力下降,牙齿更容易松动,在受到外力时也更易发生牙折。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牙折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对于老年人来说,骨质疏松症较为常见,因此老年人牙折中因骨质疏松导致牙槽骨支持力下降进而引发牙折的情况较多。在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增加,女性老年人发生牙折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2.遗传性疾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牙齿的结构和强度,导致牙齿容易发生牙折。例如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患者的牙本质发育异常,牙齿的硬度和韧性降低,容易发生牙折。这种遗传性疾病在家族中有遗传倾向,儿童如果携带相关致病基因,从牙齿发育阶段就可能出现牙齿结构异常,导致牙折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