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斜颈分为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肌性斜颈与胎儿宫内姿势异常、分娩损伤有关,骨性斜颈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头部倾斜、颈部活动受限,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按摩、体位矫正,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预后因类型而异,孕期和分娩时需注意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婴幼儿斜颈是指婴幼儿头向一侧倾斜的一种病症,可分为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等类型。肌性斜颈多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所致;骨性斜颈则与颈椎骨骼发育异常有关。
二、病因
(一)肌性斜颈常见病因
1.胎儿在子宫内姿势异常: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常向一侧偏斜,可能导致胸锁乳突肌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缺血、水肿,后期逐渐纤维化、挛缩,引发斜颈。例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等情况可能增加胎儿在子宫内姿势异常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肌性斜颈的发病几率。
2.分娩过程损伤:在分娩时,胎儿头部受到过度牵拉,可能造成胸锁乳突肌内出血,形成血肿,进而机化、挛缩,导致斜颈。如臀位分娩、产程过长等都可能增加这种分娩损伤的发生可能性。
(二)骨性斜颈常见病因
与胚胎发育过程中颈椎骨骼发育异常有关,可能是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接触某些不良因素(如药物、辐射等)影响了胎儿颈椎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颈椎结构异常,引起斜颈。
三、临床表现
(一)外观表现
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在颈部可摸到肿块,一般在出生后2-3周可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梭形肿物,质硬,无压痛。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能逐渐缩小、消失,但胸锁乳突肌会变得紧张、挛缩。
(二)颈部活动受限
患儿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的活动均受限,比如难以将头部转向健侧,或者向患侧侧屈头部时困难。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患儿头部倾斜及面部旋转情况,触诊颈部胸锁乳突肌有无肿块、挛缩等情况,同时检查颈部活动范围。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对于肌性斜颈,超声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肌肉病变的程度,是肌性斜颈常用的检查方法。
2.X线检查:可用于排查骨性斜颈,观察颈椎骨骼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颈椎椎体畸形、半椎体等情况。
五、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按摩:适用于月龄较小的患儿,由专业人员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轻柔按摩,通过按摩可缓解肌肉挛缩,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每日按摩数次,每次按摩一定时间,长期坚持可能改善症状。例如,出生后1个月内的患儿开始按摩,效果相对较好。
2.体位矫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患儿的体位,如在哺乳、睡眠时,有意使患儿头部向健侧转动,利用重力作用辅助矫正斜颈。比如,在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放置枕头,阻挡头部向患侧倾斜。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或者年龄较大(1岁以上)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通过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改善颈部畸形。
2.术后康复:手术后需要进行颈部的康复训练,帮助患儿恢复颈部的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再次挛缩。康复训练一般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包括颈部的被动和主动运动等。
六、预后
(一)肌性斜颈预后
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规范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经过按摩、体位矫正等非手术治疗,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颈部外观和活动功能。即使是手术治疗的患儿,若术后康复训练得当,也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二)骨性斜颈预后
骨性斜颈的预后取决于颈椎骨骼异常的严重程度。如果骨骼畸形较轻,经过适当治疗可能改善症状;但如果骨骼畸形严重,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颈部功能长期受限等问题,预后相对复杂。
七、预防
(一)孕期注意事项
孕期母亲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一侧,尽量减少胎儿在子宫内姿势异常的发生几率。同时,要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发育异常情况。
(二)分娩过程注意事项
医生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助产手法,避免过度牵拉胎儿头部,降低胎儿头部损伤的风险,从而减少因分娩损伤导致的肌性斜颈的发生。
八、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斜颈患儿,家长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患儿颈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尤其是在进行按摩等操作时,要由专业人员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同时,要定期带患儿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