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治疗包含口腔清洁指导(掌握正确刷牙法,儿童需家长协助、老人可考虑电动牙刷等保证清洁)、龈上洁治(用器械去除牙龈上牙石菌斑色素,健康人群每年1-2次、牙周炎患者更频繁,特殊人群需谨慎)、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去除牙周袋内根面牙石菌斑并平整根面,患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牙周炎患者需控血糖稳定后进行);药物辅助治疗有局部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如碘甘油、消炎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儿童需防误吞、孕妇谨慎用药)和全身药物治疗(病情严重等患者短期用抗生素,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治疗包括牙周翻瓣术(翻瓣暴露病变区清除相关组织并复位缝合,青少年手术精细、老年评估全身状况)、植骨术(牙槽骨吸收骨缺损者植入骨移植材料促进再生,不同年龄骨愈合能力不同)、引导组织再生术(用屏障材料引导牙周组织生长,注意生物膜放置固定);维护治疗需定期复查(牙周炎患者每3-6个月复查,儿童密切观察、老年关注全身健康)及根据复查结果复治(有残留牙石菌斑需再次洁治刮治,病情易复发者更频繁复治维持牙周健康)。
口腔清洁指导:患者需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能有效清除牙面上的菌斑、软垢等。研究表明,规范的刷牙可显著降低牙周袋内的细菌数量,改善牙龈炎症。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培养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对于老年人,可能因手部灵活性受限等问题,可考虑使用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以保证口腔清洁效果。
龈上洁治:利用超声波洁牙机或手动洁治器去除牙龈上的牙石、菌斑及色素。超声洁治通过高频振动将牙石震碎并清除,能快速有效地改善牙龈的炎症状态。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每年可进行1-2次龈上洁治,而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洁治,如每3-4个月一次。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进行龈上洁治,但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等特殊情况的人群,需谨慎操作,避免出血不止。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用比较精细的器械去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并将根面平整,使根面光滑平整,创造有利于牙周组织重新附着的环境。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是治疗中度及重度牙周炎的重要步骤,能深入牙周袋内清除病变组织。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牙周炎患者,在控制血糖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该操作,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药物辅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可将碘甘油等药物局部涂布于牙周袋内,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碘甘油能缓慢释放碘,对牙周袋内的厌氧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于儿童,应避免药物误吞,涂布时要小心操作;对于孕妇,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消炎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将其置入牙周袋内,可在局部持续释放药物,发挥消炎作用。米诺环素凝胶对多种牙周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能减轻牙龈的红肿、出血等症状。
全身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有全身感染倾向或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短期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阿莫西林,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
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通过翻瓣暴露病变区,彻底清除牙石、肉芽组织等,并可修整牙槽骨形态,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该手术适用于牙周袋较深、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对于青少年患者,手术需更加精细,避免影响牙槽骨的正常发育;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全身健康状况,确保手术耐受性。
植骨术:对于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的患者,可植入骨移植材料,促进牙槽骨的再生。植骨术有助于恢复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为牙周组织的修复创造条件。不同年龄患者的骨愈合能力不同,儿童的骨再生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人骨愈合可能较慢,需加强术后护理。
引导组织再生术:利用生物膜等屏障材料引导牙周膜细胞等向根面生长,形成新的牙周组织。这种手术对于保存患牙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改善牙周炎患者的预后。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生物膜的正确放置和固定,确保其引导组织再生的作用得以发挥。
维护治疗
定期复查:牙周炎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牙周袋深度测量、菌斑控制情况等。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密切观察牙周组织的恢复情况;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全身健康状况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治: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复治,如发现仍有残留的牙石或菌斑,需再次进行洁治、刮治等操作。对于一些病情容易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治来维持牙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