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是一组以风团样丘疹结节奇痒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内在因素可能与过敏体质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遗传等有关外在因素包括昆虫叮咬环境因素食物过敏等临床表现有急性痒疹包括小儿痒疹和成人急性痒疹慢性痒疹包括寻常性痒疹和结节性痒疹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必要时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鉴别需与疥疮湿疹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病情重可短期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治疗选温和药物关注心理老年患者注意皮肤保湿选药考虑肝肾功能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
痒疹是一组以风团样丘疹、结节、奇痒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在因素:可能与过敏体质、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遗传等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痒疹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其家族中可能有类似皮肤病患者。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调等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和代谢,从而诱发痒疹。神经精神因素方面,长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皮肤的状态,导致痒疹的发生。
外在因素:包括昆虫叮咬(如蚊虫、跳蚤等叮咬后可引起超敏反应导致痒疹)、环境因素(如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处于潮湿或干燥等特殊环境)、食物过敏(摄入某些食物后引发过敏反应,进而出现痒疹表现)等。例如,某些人接触植物花粉后可能诱发痒疹样皮疹。
二、临床表现
急性痒疹:
小儿痒疹:又称Hebra痒疹或早发性痒疹,多发生于1-3岁的儿童。初起为风团样丘疹,数日后风团样丘疹转变为坚实的小丘疹,直径约2-5mm,颜色可为淡红、肤色或褐色,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等处,严重时可累及面部。患儿常因剧烈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出现抓痕、血痂等继发损害。
成人急性痒疹:又称丘疹性荨麻疹样药疹,常急性发病,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腰、臀部、四肢等部位,自觉剧烈瘙痒。
慢性痒疹:
寻常性痒疹:多见于中青年,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躯干。皮疹为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坚硬丘疹,颜色为淡红或正常肤色,散在分布,可伴有抓痕、苔藓样变等。病程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瘙痒剧烈。
结节性痒疹: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皮疹为半球形结节,直径可达1-2cm,表面粗糙,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常因搔抓导致结节表面角化、增厚,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典型的皮疹特点(风团样丘疹、结节等)、剧烈瘙痒等,再结合病史综合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其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非特异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疥疮鉴别,疥疮有接触传染史,皮疹好发于指间、腕部、腹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可见隧道、丘疹、水疱等,夜间瘙痒剧烈,镜检可发现疥螨。还需与湿疹鉴别,湿疹多有对称分布、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等特点,而痒疹皮疹相对较单一,多为坚实丘疹等。
四、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小儿患者,要保持手部清洁,可给患儿戴手套,避免其过度搔抓皮肤导致皮损加重。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对于因昆虫叮咬引起的痒疹,要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昆虫滋生。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症状,如西替利嗪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局部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对于结节性痒疹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等方法。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小儿痒疹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在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长时间大面积外用,以防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剧烈瘙痒可能影响患儿的睡眠和情绪,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安抚和照顾。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患痒疹时,要注意皮肤的保湿,因为老年人皮肤本身水分含量少,干燥的皮肤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痒疹。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的瘙痒感觉可能相对不敏感,但仍需注意避免搔抓过度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痒疹时,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非药物的局部护理等。在使用药物时,要咨询医生,权衡药物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