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断裂常见后遗症包括活动功能受限(有关节活动障碍、肌肉萎缩)、力量减弱(有肢体力量下降、运动功能协调性变差)、慢性疼痛(有局部疼痛、牵涉痛)、关节僵硬(关节长期固定后易僵硬),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因生长发育阶段、老年人因自身身体特点等在各后遗症上有不同影响。
一、活动功能受限
关节活动障碍:肌腱断裂后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修复,会导致相应关节活动受限。例如跟腱断裂后,患者行走、踮脚等动作会受到明显影响,因为跟腱是维持足踝背伸和提踵的重要结构,跟腱断裂后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无法顺利完成。对于儿童来说,肌腱断裂后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功能发展,导致关节活动范围较正常儿童缩小,进而影响日常的跑跳等活动。不同年龄人群肌腱断裂后活动功能受限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肉等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早期康复训练不及时,也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而成年人肌腱断裂后若修复后康复不佳,关节活动障碍可能会长期存在。
肌肉萎缩:肌腱断裂后,由于相应肌肉失去了正常的运动牵拉刺激,会逐渐发生萎缩。以手部屈肌腱断裂为例,屈肌腱断裂后手指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手部的屈肌得不到有效使用,会出现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的情况。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活动功能受限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在老年人群中,肌腱断裂后肌肉萎缩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肌肉量就相对较少,且身体的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困难,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持物等动作都会受到影响。
二、力量减弱
肢体力量下降:肌腱是传递肌肉力量到骨骼的重要结构,肌腱断裂后,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无法有效传递到骨骼,会导致肢体力量明显下降。比如肱二头肌肌腱断裂后,手臂的屈曲力量会大幅减弱,影响上肢的提物等功能。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肌腱断裂后力量减弱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导致无法完成原本能够胜任的体力工作。不同性别在肌腱断裂后力量减弱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男性本身肌肉力量相对较强,肌腱断裂后力量下降可能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对力量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不过也会影响到日常的一些精细动作和轻度体力活动。
运动功能协调性变差:肌腱断裂影响了肢体的正常运动功能,还会导致运动功能的协调性变差。例如足部伸肌腱断裂后,患者行走时足部的协调运动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步态异常等情况。在儿童群体中,运动功能协调性变差可能会影响其体育活动的参与和发展,导致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表现不佳,同时也可能影响其平衡能力的发展,增加摔倒受伤的风险。
三、慢性疼痛
局部疼痛:肌腱断裂修复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局部疼痛。这可能是由于肌腱修复处的瘢痕组织形成、局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或者肌腱运动时与周围组织的摩擦等原因引起。例如肩袖肌腱断裂修复后,患者可能会在肩关节活动时出现肩部的慢性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外展、上举等动作时疼痛可能会加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慢性疼痛的感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表达疼痛的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通过哭闹、肢体动作异常等方式来暗示疼痛,需要家长和医生更加细致地观察;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相对较低,慢性疼痛会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休息、睡眠等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的生活质量。
牵涉痛:肌腱断裂相关的慢性疼痛有时还可能引起牵涉痛,即疼痛不仅局限在肌腱断裂的局部,还可能放射到周围其他部位。比如跟腱断裂修复后,可能会出现小腿部位的牵涉痛。这种牵涉痛会增加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需要医生全面考虑疼痛的来源和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处理。
四、关节僵硬
关节长期固定后的僵硬:肌腱断裂后往往需要进行固定,以促进肌腱的修复。但长时间的固定会导致关节僵硬,尤其是在固定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例如手指屈肌腱断裂后,长时间固定手指会使手指关节的灵活性下降,出现关节僵硬的情况,影响手指的正常屈伸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长时间固定可能会对其正在发育的关节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因为儿童关节的软骨等组织相对娇嫩,固定不当或时间过长更容易导致关节僵硬,需要在固定期间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适当的、温和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老年人由于本身关节的灵活性就相对较差,肌腱断裂后固定期间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而且关节僵硬后恢复也相对困难,需要加强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针对性,帮助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