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术后1-2天更换敷料保持清洁干燥儿童要轻柔操作选透气性好敷料;患肢体位初期将肱骨骨折术后患肢保持屈肘90°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儿童注意悬吊高度合适成人据情况调整体位后期渐调整;肿胀护理要观察肿胀程度早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儿童注意抬高高度和时间成人可适当按摩患肢远端早期冷敷48小时后据情况热敷注意温度时间;疼痛护理要评估疼痛程度轻时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重时在医生指导下用止痛措施注意儿童情况;功能锻炼护理早期1-2周进行手指屈伸握拳等动作儿童需协助轻柔成人循序渐进中期2-6周增加肩关节肘关节活动避免影响骨折端稳定儿童据情况调整后期6周以上骨折初步愈合后渐增加患肢负重和大幅度活动仍需医生指导;饮食护理要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钙饮食儿童保证全面摄入成人注意均衡老年患者注意饮食易消化性及据基础疾病调整饮食结构。
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等。一般术后1-2天需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选择透气性好的敷料,减少对伤口周围皮肤的刺激。
患肢体位护理
初期体位:肱骨骨折术后通常将患肢保持在功能位,一般是屈肘90°,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这样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悬吊的高度合适,以患儿舒适为准,避免影响上肢的血液供应。成人患者也需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调整合适的体位,避免患肢过度下垂导致肿胀加重。
体位调整: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逐渐调整体位。例如,在骨折初步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患肢功能位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
肿胀护理
观察肿胀情况: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可通过测量肢体周径等方法进行评估。一般术后早期肿胀较为明显,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新陈代谢较快,但血管等发育尚不完善,更要注意抬高患肢的高度和时间,避免过度抬高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成人患者也可通过适当的按摩(在医生指导下)患肢远端,从手指向近端按摩,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
冷敷与热敷:术后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肿胀消退。但要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儿童患者更要严格控制冷敷和热敷的条件。
疼痛护理
评估疼痛:密切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可采用疼痛评分法(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方法缓解,如让患者听音乐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耐心沟通等方式了解其疼痛感受。
药物辅助(如需要):若疼痛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止痛措施,但要避免不恰当的止痛药物使用,尤其要注意儿童患者对止痛药物的耐受性和禁忌情况。
功能锻炼护理
早期锻炼(术后1-2周):术后1-2周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握拳等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的功能锻炼要在医生和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成人患者也需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强度。
中期锻炼(术后2-6周):随着骨折的愈合,可增加肩关节、肘关节的活动,如肩关节的钟摆运动等,但要避免外展、外旋等可能影响骨折端稳定的动作。儿童患者在这个阶段的功能锻炼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家长要给予监督和协助,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后期锻炼(术后6周以上):骨折初步愈合后,可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和大幅度活动,如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外展、内收等运动,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X线表现来决定功能锻炼的强度和范围。
饮食护理
营养均衡:术后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钙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以满足骨骼生长和骨折修复的需求。成人患者也需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影响骨折愈合。
特殊人群饮食注意: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饮食安排上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根据基础疾病调整饮食结构,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分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