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斜颈是常见小儿颈部疾病,分先天性肌性、骨性、姿势性斜颈,有头部倾斜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诊断,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可按摩、体位纠正,儿童期姿势性斜颈可姿势纠正训练,先天性肌性斜颈严重可手术,预后因类型而异,孕期、婴儿期、儿童期注意相应事项可预防。
一、定义
儿童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小儿颈部疾病,表现为儿童的头部向一侧倾斜,面部向另一侧旋转的异常姿势。
二、分类及病因
(一)先天性肌性斜颈
1.病因:主要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导致。在胎儿时期,胎位不正等因素可能影响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局部缺血、纤维化,进而使肌肉挛缩。
2.发病年龄:多在出生后2-3周左右被发现,女婴相对多见。
(二)先天性骨性斜颈
1.病因:多由于颈椎发育异常,如半椎体、齿状突畸形等导致。
2.发病年龄:出生时即可存在相关的骨骼发育异常表现。
(三)姿势性斜颈
1.病因:多与不良的生活姿势有关,例如婴儿长期睡眠时头部总是偏向一侧,或者长期姿势不正确,如抱孩子的姿势不当等,导致颈部肌肉受力不平衡,引起斜颈。
2.发病年龄:可在婴儿期至儿童期发病,年龄相对不固定,与日常姿势习惯相关。
三、临床表现
1.头部倾斜:可见儿童头部向一侧倾斜,下颌转向对侧。例如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肿块。
2.面部不对称:长期斜颈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可能较对侧短小,双眼、双耳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3.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对侧侧屈的活动明显受限。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颈部肌肉情况,触摸胸锁乳突肌是否有挛缩、肿块等。观察头部倾斜角度、面部不对称情况以及颈部活动范围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可通过X线了解颈椎骨骼的发育情况,如是否存在半椎体、颈椎结构异常等。
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肌肉病变情况。
五、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轻柔的按摩,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每天数次,每次一定时间,通过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对于姿势性斜颈的婴儿,家长也可学习正确的按摩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颈部进行轻柔按摩,调整颈部肌肉状态。
体位纠正:在婴儿睡眠时,可通过调整睡眠姿势,使用沙袋等物品固定头部位置,使其头部向对侧倾斜,纠正斜颈姿势。例如让婴儿头部偏向健侧,面部转向患侧,利用重力等因素逐渐纠正斜颈。
2.儿童期姿势性斜颈
姿势纠正训练:教导儿童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进行颈部肌肉的拉伸和力量训练。例如让儿童进行颈部向对侧的侧屈、向患侧的旋转等温和的运动训练,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平衡肌肉力量,纠正斜颈姿势。
(二)手术治疗
1.先天性肌性斜颈:对于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或者病情较重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解除肌肉挛缩对颈部姿势的影响。手术年龄一般在1岁以上,但也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
2.先天性骨性斜颈:若颈椎发育异常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生活功能,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骨骼畸形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矫正,如半椎体切除等手术,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评估。
六、预后
1.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通过及时的按摩、体位纠正等保守治疗,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颈部姿势。即使是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配合康复训练,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面部不对称等情况也多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2.先天性骨性斜颈:预后取决于颈椎发育异常的严重程度及手术效果。如果颈椎发育异常较轻,手术矫正后恢复较好;若颈椎发育异常复杂严重,可能会遗留一定的颈部功能障碍及面部发育问题。
3.姿势性斜颈:及时纠正不良姿势,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正常颈部姿势,预后良好。但如果未能及时纠正,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斜颈,增加治疗难度。
七、预防
1.孕期注意: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胎位,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胎儿颈部发育的异常情况。
2.婴儿期护理:婴儿出生后,家长要注意正确的抱姿,避免长期让婴儿头部偏向一侧。在婴儿睡眠时,经常更换睡眠姿势,防止头部长期处于同一位置导致姿势性斜颈。
3.儿童期姿势培养:儿童期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加强颈部肌肉锻炼,增强颈部肌肉力量,预防姿势性斜颈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