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及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运动治疗(对不同人群影响及作用不同且有具体方式要点)、物理治疗(常见热敷、冷敷、电疗及各自原理)、辅助器具使用(适用人群及器具选择需考虑多因素);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COX活性抗炎镇痛但有胃肠道不适风险)和软骨保护剂(促进软骨细胞合成等改善关节功能);手术治疗适用于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无效且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情况,包括关节镜清理术(改善关节内环境)、截骨术(改变下肢力线减轻负重)、人工关节置换术(终末期有效但需评估身体状况)。
一、非药物治疗
1.运动治疗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作用: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和改善关节功能。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可进行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性运动,能在减少关节负重的情况下增强肌肉力量,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压力,骑自行车则能锻炼下肢肌肉且关节活动度适中;中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等运动,每天坚持适度散步能促进关节滑液分泌,润滑关节,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行走或快速上下楼梯等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运动治疗的作用在于通过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来更好地稳定关节,从而减轻关节软骨的压力,延缓病情进展。
具体运动方式及要点:游泳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要注意游泳姿势正确;骑自行车每次20-30分钟,速度不宜过快;散步每天可分2-3次进行,每次步行距离根据自身情况从数百米逐渐增加到1-2公里,保持步伐稳健,速度以自我感觉稍累但能坚持为准。
2.物理治疗
常见物理治疗方法及原理:
热敷: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热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关节疼痛和僵硬感。例如,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关节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留意温度。
冷敷:急性炎症期可选择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如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时,用冰袋包裹毛巾后冷敷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能有效缓解症状。
电疗:包括低频电疗、中频电疗等,低频电疗可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中频电疗能产生温热效应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不同电疗方式对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有不同效果,年轻患者对电疗耐受性较好,可适当增加电疗强度和时间,而老年患者则要选择合适的参数,避免过度刺激。
3.辅助器具使用
适用人群及器具选择: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来减轻患侧关节的负重,尤其是在行走困难或上下楼梯时。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关节承受压力更大,更需要借助辅助器具来减轻关节负担。例如,轻便的拐杖适合一般行动不便的患者,而带有轮式的助行器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可能更适用。选择辅助器具时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关节功能受损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其能有效发挥减轻关节负重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
1.常见药物类型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要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抑制关节软骨的分解,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对于有软骨损伤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较为适用,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需遵循医嘱。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及类型
适应证:当骨性关节炎患者经过严格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且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影响日常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关节畸形严重、疼痛剧烈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见手术类型
关节镜清理术:通过关节镜去除关节内的游离体、增生的滑膜等病变组织,改善关节内环境,缓解症状。适用于关节内有明显游离体或滑膜增生较明显的早期或中期骨性关节炎患者,对患者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
截骨术:通过改变下肢力线来减轻关节负重,适用于年轻、有局部畸形的骨性关节炎患者。例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的患者,截骨术后可改善关节受力情况,延缓关节退变进程。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