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如乙肝丙肝相关肝硬化分别用对应抗病毒药、酒精性肝硬化严格戒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硬化控体重血糖血脂,一般药物治疗用抗纤维化及保肝药物,并发症防治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用阻滞剂或内镜等治疗、腹水用限钠利尿或穿刺放腹水等;保养方面生活方式要保证休息运动、作息规律,饮食营养均衡低盐,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CT等监测。
一、治疗方面
(一)针对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
如果是乙肝病毒引起的早期肝硬化,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化进展。有研究表明,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脏炎症,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对于丙肝病毒引起的早期肝硬化,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2.酒精性肝硬化
首要的是严格戒酒,酒精会持续损伤肝细胞,加重肝硬化。戒酒之后,肝脏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潜力,部分患者的肝脏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硬化
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同时,控制血糖、血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如使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但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定期监测肝功能。
(二)一般药物治疗
1.抗纤维化药物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如安络化纤丸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减少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的降解,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2.保肝药物
当肝功能有一定损伤时,可使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它可以保护肝细胞的膜结构,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三)并发症防治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对于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未出血的患者,可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通过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果已经发生过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术等,或者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介入治疗。
2.腹水
对于少量腹水,可通过限制钠摄入(每日钠摄入小于2g),并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使用,根据患者的尿量和电解质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大量腹水,可能需要腹腔穿刺放腹水,并补充白蛋白,以防止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并发症。
二、保养方面
(一)生活方式
1.休息与运动
早期肝硬化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需要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运动要更加谨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
2.作息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和代谢。熬夜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加重肝脏负担。
(二)饮食
1.营养均衡
饮食要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一般为1-1.5g/kg体重。但如果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倾向时,要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同时,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菠菜、西兰花等,维生素可以参与肝脏的多种代谢过程。还要注意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但要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和高糖食物,油腻食物会加重肝脏的消化负担,高糖食物容易转化为脂肪在肝脏堆积,加重脂肪肝相关肝硬化的病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肝硬化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行控制。
2.低盐饮食
对于有腹水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要严格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小于5g,严重腹水时小于2g。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含钠高的食物,防止腹水加重或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定期复查
1.肝功能检查
定期复查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指标出现异常变化,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腹部超声或CT检查
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监测肝脏的大小、形态以及有无结节等变化,早期发现肝硬化的进展情况和是否出现并发症,如门静脉内径、脾脏大小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门静脉高压的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可能需要适当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