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韧带损伤是踝关节内侧重要稳定结构因外伤或慢性劳损等致的损伤,有外伤和慢性劳损等病因,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等方式,预后多数较好,不及时恰当治疗有并发症,康复时间因情况而异。
一、三角韧带损伤的定义
三角韧带是踝关节内侧的重要稳定结构,由浅层的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胫距后韧带以及深层的距骨胫间韧带组成,主要作用是限制踝关节过度外翻等活动,三角韧带损伤是指这些韧带因外伤等原因发生的损伤。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运动损伤:在足球、篮球等需要频繁变向、跳跃的运动中,踝关节突然受到外翻暴力时,容易导致三角韧带损伤。例如,运动员在急停变向过程中,踝关节处于非自然的外翻姿势,三角韧带承受过大张力而损伤。不同年龄段的运动爱好者都可能发生,年轻人参与高强度运动时风险更高。
交通事故:车辆碰撞等导致踝关节遭受外翻外力冲击,也可引起三角韧带损伤,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因交通事故受伤,但成年人群中因交通意外导致三角韧带损伤的情况较为常见。
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姿势不当,踝关节受到外翻力,可引发三角韧带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均有发生可能,老年人因平衡能力等因素相对更易在坠落时受伤。
2.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需要踝关节频繁负重、外翻活动的工作,如长时间站立的服务员等,三角韧带会因反复的微小损伤积累而发生慢性损伤,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长期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受伤当时可能有剧烈疼痛,随后疼痛可能稍缓解,但在行走、负重或踝关节活动时疼痛会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拒绝行走等,成年人能较准确表达疼痛部位和程度。
肿胀:受伤后踝关节内侧迅速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韧带损伤后局部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导致。肿胀程度因损伤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度损伤肿胀相对较轻,重度损伤肿胀明显,可伴有皮肤淤青。
活动受限: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尤其是外翻和内旋活动时受限更为明显。患者行走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跛行。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和活动受限而不愿站立或行走。
2.体征
压痛:在三角韧带所在的踝关节内侧区域有明显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踝关节稳定性试验异常:比如距骨外翻应力试验时,可发现踝关节外翻稳定性增加,提示三角韧带损伤。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观察踝关节外观、按压压痛部位、进行应力试验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三角韧带损伤。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排除踝关节骨折等其他损伤,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能间接提示三角韧带损伤,如可见踝关节内侧间隙改变等,但X线对三角韧带本身的显示不够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三角韧带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三角韧带的损伤情况,包括韧带的撕裂程度、是否完全断裂等,是诊断三角韧带损伤的金标准。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制动休息:对于轻度的三角韧带损伤,首先采取制动措施,使用踝关节支具或石膏固定踝关节,限制其活动,一般固定3-6周,为韧带修复创造条件。不同年龄患者制动时需注意固定的舒适度和合理性,儿童患者固定时要密切观察肢体末端血运和皮肤情况。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肿胀,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时的特殊风险,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胃肠道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康复训练:在韧带初步修复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以及肌力训练,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年龄、损伤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或伴有踝关节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修复或重建三角韧带。
手术方式: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韧带修复术或重建术等。
六、预后
1.一般情况: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大多数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预后较好,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差异,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规范治疗和康复;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2.康复时间:康复时间因损伤程度和治疗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保守治疗的患者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康复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活动,手术治疗的患者康复时间可能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