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肌腱断裂需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功能评估进行诊断,治疗包括非手术(适应症、支具固定、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固定、术后康复)两种方案,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孕妇、合并神经损伤者)需注意治疗事项,并发症有肌腱粘连、感染、肌腱再次断裂、关节僵硬需预防处理,长期功能恢复需进行功能评估、职业适配、心理支持和定期随访。
一、手指肌腱断裂的诊断与评估
1.1临床表现:手指肌腱断裂多由外伤导致,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尤其以屈伸功能障碍为特征,例如指深屈肌腱断裂时,近端指间关节无法主动屈曲。
1.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腱连续性中断、断端回缩及周围血肿形成;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可评估肌腱断裂范围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但成本较高。
1.3功能评估:需通过主动活动度测量(如指尖到掌横纹距离)、握力测试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如系纽扣、写字)明确功能受损程度,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二、非手术治疗方案
2.1适应症:部分区Ⅱ型肌腱损伤(如指浅屈肌腱单独断裂)、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可考虑保守治疗。
2.2支具固定:采用动态或静态支具维持手指于休息位(MP关节屈曲60°~70°,PIP关节伸直,DIP关节微屈),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需定期调整支具角度以防止关节僵硬。
2.3康复训练:固定期间进行邻指被动活动及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拆除支具后,逐步开展主动屈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配合超声波或蜡疗促进肌腱滑动。
2.4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胃肠道及心血管副作用;局部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可减少系统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方案
3.1手术时机:新鲜断裂(伤后7天内)应尽早手术,延迟手术可能导致肌腱回缩、瘢痕形成,增加修复难度;陈旧性损伤(超过3周)需行肌腱移植或转移术。
3.2手术方式:直接缝合适用于断端整齐、张力适中的病例;若断端缺损>1cm,需采用自体掌长肌腱或异体肌腱移植;对于指深屈肌腱在Ⅰ区断裂,可采用Kessler或Bunnell缝合法增强修复强度。
3.3术后固定:使用背侧石膏托或铝板固定手指于屈曲位(MP关节50°~60°,PIP关节30°~40°),固定时间3~4周,期间需密切观察末梢血运及皮肤压疮。
3.4术后康复: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如橡皮筋牵引训练),第2周起增加主动助力训练,第4周后逐步过渡到抗阻力训练,全程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
四、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4.1儿童患者:因骨骺未闭合,手术需避免损伤骺板;康复训练应采用游戏化方式提高依从性,固定时间可缩短至2~3周以减少关节僵硬风险。
4.2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术后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以降低感染风险;骨质疏松患者应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防止固定期间骨量丢失。
4.3孕妇患者:妊娠早期(前3个月)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优先选择物理治疗;手术需在产科医师协同下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4.4合并周围神经损伤者:需同时修复神经,术后康复需兼顾感觉训练(如温度觉、触觉辨别),防止神经瘤形成。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5.1肌腱粘连:术后2周内开始早期被动活动可降低粘连发生率;若已形成粘连,可在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松解或二次手术。
5.2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若出现红肿、渗液,需及时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5.3肌腱再次断裂:多因过早负重或康复不当导致,需重新评估修复强度,必要时行肌腱移植术。
5.4关节僵硬:固定期间每日进行邻指被动活动;拆除固定后,采用动态支具维持关节活动度,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关节液循环。
六、长期功能恢复与随访
6.1功能评估: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握力测试(正常值:男性>45kg,女性>35kg)、关节活动度测量(MP关节屈曲>80°,PIP关节屈曲>100°)及DASH评分(残疾/症状评分,正常<15分)。
6.2职业适配:对于手工劳动者,需根据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工作岗位;运动员需在康复医师评估后逐步恢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6.3心理支持:长期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焦虑或抑郁,需提供心理咨询或加入患者支持小组,提高治疗依从性。
6.4定期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之后每年复查一次,重点观察肌腱滑动度、关节稳定性及是否存在迟发性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