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腹泻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药物因素(泻药、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致肠道功能紊乱或菌群失调)、全身性疾病(甲亢致胃肠蠕动加快,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肝胆胰腺疾病致脂肪或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其他因素(饮食生冷、过敏,精神心理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易腹泻)。
一、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秋季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8天。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腹泻的常见病毒之一,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起病急,病程较短,通常2-3天即可恢复。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感染较为常见,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等可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例如,ETEC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水样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沙门菌感染,如鼠伤寒沙门菌,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病变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腹泻多为间歇性发作,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20-40岁,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
2.肠易激综合征: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多在排便后缓解,腹泻常为稀糊状或稀水便,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者可达十余次,部分患者可伴有便秘。
3.吸收不良综合征
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麸质(存在于小麦、大麦、黑麦中的蛋白质)过敏,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体重减轻、乏力、贫血等,粪便呈灰白色、油腻状(脂肪泻)。
热带口炎性腹泻,多见于热带地区,病因可能与寄生虫感染、营养缺乏等有关,表现为腹泻、消瘦、贫血等。
三、药物因素
1.泻药:长期使用泻药,如番泻叶、酚酞片等,可导致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经常腹泻的情况。
2.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例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引起腹泻,这种腹泻通常在停药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四、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胃肠蠕动,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出现腹泻症状,同时患者还可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表现。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引起腹泻,这种腹泻可为顽固性腹泻,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可正常或为稀便等。
3.肝胆胰腺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导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脂肪泻。
慢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可出现腹泻,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五、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冰淇淋等,可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食物过敏,例如对牛奶、海鲜等食物过敏的人,食用相关食物后可出现腹泻、腹痛、皮疹等过敏症状。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这种腹泻在情绪缓解后可能会有所改善。
3.年龄因素
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感染、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腹泻。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腹泻的高发人群,因为这个阶段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
老年人: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菌群也发生变化,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年人经常腹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