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分不同年龄段症状特点及不同病因引发症状差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对症治疗药物、抗感染药物),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注意事项,儿童需注意药物选择剂量等,老年人用药谨慎需关注脱水电解质等,孕妇用药需谨慎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且遵医嘱。
一、肠胃炎的症状
(一)不同年龄段症状特点
儿童:常表现为呕吐、腹泻,呕吐可能较为频繁,腹泻多为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且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还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
成人:主要症状有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症状,若病情较重,也可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9℃左右,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口干、眼窝凹陷、乏力、心慌等。
(二)不同病因引发的症状差异
感染性肠胃炎:由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肠胃炎,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常好发于婴幼儿,呕吐症状可能更为突出,腹泻次数频繁;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肠胃炎,腹泻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腹痛相对较明显,发热多为高热。
非感染性肠胃炎:因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引起的肠胃炎,主要以腹痛、腹泻为主,呕吐相对较轻;由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的肠胃炎,可能在用药后不久出现症状,除胃肠道症状外,可能还会有一些药物相关的其他表现,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等。
二、肠胃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胃肠道得到一定的恢复时间。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
儿童:急性期应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
成人: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藕粉等,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如面条、馒头、软米饭等,同样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规律,少量多餐。
(二)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药物:
止泻药物: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儿童可选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该药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肠道黏膜,儿童服用时要注意按照年龄和体重准确用药;成人也可选用蒙脱石散,还可选用黄连素等药物。但需注意,若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单纯止泻可能会掩盖病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止吐药物:呕吐明显的儿童可使用维生素B6等药物止吐;成人呕吐严重时可选用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缓解腹痛药物: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儿童可采用腹部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成人可选用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胃肠道痉挛,但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成人应避免使用。
抗感染药物:
病毒感染: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具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细菌感染:若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因为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成人使用时也应严格按照适应证和剂量使用。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胃炎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如前面提到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补液方面,要准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防止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及呕吐情况,一旦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肠胃炎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在用药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老年人脱水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却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心脑血管并发症,所以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脱水情况和电解质水平,及时进行补液和调整电解质治疗。
孕妇:孕妇患肠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时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饮食调整和休息等,若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