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多种原因引发的结肠部位炎症性病变,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类型,病因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肠道及全身症状,可通过内镜、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儿童、孕妇、老年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结肠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结肠部位炎症性病变,是一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可累及结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全层组织。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可累及全结肠。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的肠道免疫失衡有关,环境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调等也可能参与其中,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还可能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二)克罗恩病
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病因涉及遗传因素与免疫异常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如吸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典型症状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还可能出现瘘管形成、肠梗阻等并发症。
三、病因分析
(一)免疫因素
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是关键因素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自身组织,导致炎症持续发生。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局部会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引发黏膜炎症反应。
(二)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结肠炎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结肠炎的发病相关,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部分存在特定基因位点的异常,家族中有结肠炎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增高。
(三)环境因素
包括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增多可能诱发肠道炎症;饮食因素,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或摄入某些刺激性食物可能增加结肠炎发病几率;此外,吸烟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吸烟会显著提高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及疾病活动度。
四、症状表现
(一)肠道症状
1.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泻,粪便中可见黏液、脓血,每日排便次数不等;克罗恩病患者腹泻程度相对较轻,可为稀便,也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
2.腹痛: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便后可缓解;克罗恩病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部分患者可因肠道狭窄出现肠梗阻相关的腹痛,呈进行性加重。
(二)全身症状
病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消瘦、乏力等表现,长期慢性炎症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患者体重下降、体质虚弱。
五、诊断方法
(一)内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克罗恩病可见黏膜呈节段性、非对称性的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同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二)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或MRI检查可帮助了解肠道病变的范围、深度以及有无并发症,如是否存在肠壁增厚、脓肿形成、肠瘘等情况,对克罗恩病的并发症诊断有重要价值。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等炎症及贫血表现;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在病情活动期会升高,有助于评估炎症活动程度。
六、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如柳氮磺吡啶等,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
2.糖皮质激素:对于中重度活动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如泼尼松等,能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需注意不良反应。
3.免疫抑制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硫唑嘌呤等,可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复发。
(二)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量出血、肠穿孔、癌变、肠道狭窄经内科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结肠炎
儿童患结肠炎时,需特别关注营养支持,因为炎症会影响营养吸收,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维持生长发育。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等器官有较大毒性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孕妇结肠炎
孕妇患结肠炎时,药物选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部分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同时注意孕期的营养和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控制。
(三)老年结肠炎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结肠炎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