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是因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致脊髓受压或缺血出现脊髓功能障碍的病症,发病机制有机械压迫和脊髓缺血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感觉障碍及二便功能障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韧带肥厚等,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进而出现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颈椎病。
一、发病机制
1.机械压迫因素
椎间盘退变突出: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椎间盘水分丢失,弹性下降,逐渐突出,向后压迫脊髓。例如,在影像学上可观察到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内,占据脊髓的空间,直接对脊髓产生机械性压迫。
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体边缘由于长期应力刺激等原因,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尤其是在颈椎活动度较大的节段,如颈椎4-5、5-6节段,骨赘可向椎管内生长,压迫脊髓。
韧带肥厚:黄韧带等韧带发生肥厚,也会从后方压迫脊髓,导致脊髓受压的情况进一步加重。
2.脊髓缺血因素
颈椎的退变导致椎管狭窄等情况,使得脊髓的血供受到影响。例如,当颈椎活动时,椎管内的空间相对变小,脊髓的血供在受压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引起脊髓缺血,影响脊髓的正常功能,出现神经传导等方面的障碍。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下肢症状:早期多表现为下肢无力、步态笨拙,如行走时感觉像踩在棉花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行走困难,甚至不能行走。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影响了下肢的运动神经传导,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和运动协调性下降。
上肢症状:上肢可出现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如拿东西不稳、握力减退等。例如,患者可能难以完成系纽扣、写字等精细动作。
2.感觉障碍
患者可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减退,如对温度、疼痛等感觉不敏感。部分患者会有肢体的烧灼感、刺痛感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脊髓的感觉传导束受到压迫,导致感觉信号传导异常。
3.二便功能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二便失禁或排便、排尿困难等情况,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影响了控制二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或反曲,椎体有无骨质增生、椎间隙有无狭窄等情况。例如,颈椎X线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椎椎体、椎间盘、骨赘等结构的横断面情况,有助于明确椎管狭窄程度、骨赘的位置和大小等。例如,CT脊髓造影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
MRI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脊髓受压的部位、程度以及脊髓有无变性等情况。在MRI图像上,可以看到脊髓受压的信号改变等情况。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脊髓的压力。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但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装置限制颈椎的过度活动,减少脊髓进一步受压的风险。例如,在患者颈部活动较多可能加重病情时,佩戴颈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但需要注意,按摩等操作需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加重脊髓损伤。
2.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迫,如通过前路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骨赘等,或通过后路手术扩大椎管,减轻脊髓受压。手术的效果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时机等因素有关。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颈椎退变本身较为明显,患脊髓型颈椎病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等情况。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进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进行颈椎牵引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因牵引导致心血管等方面的不良事件。
2.青壮年:青壮年患脊髓型颈椎病可能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低头工作、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在治疗中,除了考虑疾病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纠正低头姿势、定时活动颈部等,以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患脊髓型颈椎病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先天性椎管狭窄等因素发病。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治疗上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为主,且要特别注意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活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等。



